有一则前苏联的政治笑话:一位音乐家刚刚结束演奏会,坐上火车赶往下一个城市。他在火车上闲来无事,掏出乐谱,自己反复揣摩。克格勃马上就盯上了他,并把他逮捕了。克格勃审讯他:“你是哪里的间谍?那个密码本上写的都是啥?”音乐家为自己声辩:“我根本就不是什么间谍,那个乐谱是柴诃夫斯基写的。”克格勃意味深长地看了音乐家一眼,转身走出了审讯室。过了十分钟,他又回来了:“我劝你还是老老实实招吧,柴诃夫斯基都已经招了。”
这就是经济学里说的“囚徒困境”。假设两个小偷被警察抓住了。警察分开审讯这两个犯罪嫌疑人。他们如果都不招,警察拿不到确凿的证据,可能拘留几天只能放人。如果两个人都招,量罪判刑,他们得坐两年牢。但如果一个小偷招供了,坦白从宽,可能会发生把他释放,剩下那个嘴硬的,抗拒从严,关他十年。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囚徒困境”的均衡解是两个人都招供,这并不是对小偷而言的“最优”结局,但由于不敢相信同伴,两个小偷都选择了背叛。
“囚徒困境”讲的是信任别人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很难的。相信别人的确不容易,但现实世界比“囚徒困境”的预言乐观很多。没有合作,我们的社会都难以维系。那么,合作是如何产生的?
一位政治学家Axelord曾经做过一个很有名的实验。他邀请各个领域的学者,提出不同的“策略”,有的策略更善良,更愿意跟别人合作,有的策略更险恶,喜欢欺骗和利用别人,然后,他把这些策略都编成程序,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以便观察从长期来看,哪种策略会占上风。最后胜出的策略是“以直报直”。这个策略很简单:第一,一开始要相信别人,跟别人合作;第二,别人跟你合作,你就跟别人合作,别人欺骗了你,你马上选择不跟他合作;第三,如果欺骗者回心转意,打算跟你合作,你就跟他合作。
合作的起源是很艰难的。在一开始,喜欢欺骗和利用别人的“邪恶”策略肯定会占上风,好人会吃亏。但哪怕执行“以直报直”策略的人很少,他们也能抱团取暖。在这个小群体中,合作的收益很高,足以让他们能够生存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合作的团体。Axelord发现,哪怕是在很恶劣的环境下,合作也会逐渐出现。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敌对的双方躲在各自的战壕里对峙,谁也无法发动进攻。慢慢地,交战双方的士兵居然找到了默契。一开始是吃饭的时候停火,救护队来了停火,后来到了节假日停火、最后到了每天只在固定的时间射击对方墙壁上的黑点,显示一下自己有威慑的实力而已。80年代中国刚刚搞活经济,市场秩序异常混乱,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第一代企业家中退伍军人所占的比例很高。在军营受到的严格纪律训练,以及从部队中接受的荣誉感,使得这部分退伍军人成了少数坚守诚信的企业家。研究贸易的经济学家还发现,当商品交易的风险很高(比如珠宝、古董交易)的时候,国际贸易往往更密集地出现在同一个族群内部(比如犹太人、印度人、华人等),因为相同的文化、熟悉的环境会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程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