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普选”之争、占领中环、白皮书等举动,近期大陆和香港关系变得越加敏感与紧张,不少文章言辞激烈,甚至将两岸关系放到了对立层面。对此,笔者认为,媒体渲染香港与大陆对立并不妥当。作为在香港生活7年的人,我亲眼目睹了香港与大陆相互交织的“爱与忧”,深感在这场争论中不同阶层诉求有异,也各有苦衷,应以更加包容的心态看待差异,寻找共赢的发展路径。
实际上,对于大部分香港人而言,对于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心态可谓既依赖又敬畏。这种复杂的情感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来自于香港经济已经高度依附于内地,并为香港创造了非常低的失业率水平。今年以来伴随着中国内地经济增速的下滑,香港难以独善其身。一季度香港GDP同比从去年四季度的2.9%下滑至2.6%,二季度进一步下滑至1.8%,环比从去年四季度的0.9%下降到一季度0.3%,二季度甚至是-0.1%的负增长。相对而言,当前香港劳动力状况仍然较好,8月失业率为3.5%,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另一方面,伴随着大陆购买需求对香港经济的带动,相当一部分产品需求超出供给,大幅推高了价格,部分商品被迫限购,如奶粉、医疗服务。香港房价远高出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中低收入群体的生存空间受到了空前挤压。
笔者初来香港时,与香港本土同事交流中惊讶地发现,对于香港中产4口之家,住房总面积仅有70平米是普遍现象,超过100平米的房屋则被定义为豪宅,如此居住条件甚至不如大陆的普通家庭。而与此同时,香港作为中国连接世界的重要窗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具有内陆背景的精英人才就业。随着高端行业特别是金融业,有海外名校求学背景的内地人越来越多,又增加了香港本土居民的就业压力与生存紧迫感。
因此,在两岸联系更加紧密之余,香港普通民众内心的压力是可以理解的。结合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畅销书《21世纪的资本》(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笔者发现香港目前现状比书中所述更加极端。正如上述所言,近年香港与内地在经济、人才等方面的全面交流,又加剧了原本的收入阶层差距。
而这种收入差距的扩大,原因还可能追溯到香港过去社会制度的传统安排。比如,一方面,香港首富李嘉诚曾多次公开表态“我是香港纳税大户,不赞成福利主义”,而另一方面,香港低收入阶层生活非常拮据。在香港街头,年过70的老人仍在以捡垃圾为生画面也不稀奇,月生活补助仅在2000-3000元左右,突出地显示了香港贫富差距矛盾。
当然,对于香港精英阶层而言,其对大陆也有担忧之感,即担心优势地位不再。众所周知,上海正立足于打造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精英阶层担忧未来其作为离岸市场中心的优势不复存在,经济金融发展也必将受到打击。
香港以往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人民币资本项目尚不可兑换、香港享有中央政府优惠政策、作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先发优势以及其特有的管理优势等等因素。而这些因素,伴随着内地金融中心的建立,将一定程度上冲击香港的竞争力。
以上是香港居民对于内地复杂情感,而这种“爱与忧”在内地人对香港的感情中也有所体现。一方面,香港作为高度自由化的城市,向来拥有独特的管理优势。来自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最新经济自由度报告显示,香港在法治、有限政府、规制效率、市场开放为主要标准的经济自由度全球排名中,连续19年居于榜首,而大陆则位列百名以外,正是这些差距,吸引诸多内地人更多的选择去香港就业、创业、生育、购物等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