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求是网转发了宁波市委宣传部的徐岚文章《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难在哪里?》,文章引发关注原因有二:其一、文章点名批评了贺卫方和陈丹青不爱国,前者是北大法学院教授,后者是因不满大学招生制度退出清华的教授、艺术家;其二、作为中共理论阵地的杂志《求是》在官方网站转载这篇文章传递的信息,让社会有了各种解读。

十年树人,百年树人。所谓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难点不应该在高校,而是在中学甚至小学。大学本来就是应该包容并蓄,容许各种尝试、探索,容许各方对一个事情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至于文章作者所担心的在校学生是不是被“引入歧途”或是“被蛊惑”、“被盲从”是要看我们从中学甚至小学的教育是培养出了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是通过“格式化教育”提供了一群盲从多于独立思考的孩子。这样的讨论虽然非常重要,却又落入了滥用爱国主义的窠臼。“爱国”为什么会成为很多人信守拈来的道德帽子?

爱国主义在全世界都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感,其难度超过男女之爱。男女之爱,绝大部分属于两个人的情感归属问题,而国家之爱,是数以千万计人的情感归属问题。国家之爱不是来源于政权,而是源于数以千万计人之间的文化和情感认同,彼此为保护这种文化和情感所做的种种努力。这就是为什么,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美国文化,而在现实行为中非常强调爱国主义,在大大小小的公众聚会中,美国人都会唱国歌,宣誓效忠美国,而不是效忠人类或者人道主义。

爱国主义在全世界经常引发争议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掌握国家机器的君主、政客或政治文化流氓就经常以“爱国”的名义,对群体文化和情感进行极端美化,继而发展为对其它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情感与价值观的藐视和对抗,让“爱国”成为政府操纵社会民众的工具。被滥用的爱国主义,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毒害不仅是沙文主义般的夜郎自大、闭关自守、老子天下第一,而是在不经意间从社会民众的藐视和对抗中激发民族仇恨,让“爱国主义”变异为国家间战争的导火索,让社会公众成为国家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保护社会公众共同的文化情感是爱国主义的基础,公平与公正是社会文化情感的根基。国家福利分配、个人财产独立、法律审判公正、言论自由等是实现这种的公平公正的外在表现,而这种公平和公正在国家层面具有排他性和内在性。假如,一个政府在这些方面给予本国公民的权利还不如一个外国人,那个你又如何能说服他们去爱这个国家,去拥护这个政府的政策与方针?政府在现代社会是“默认”的国家利益代言人。1901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清政府批准《议和大纲》宣称“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最终被演绎为“宁与洋人,不予家奴”就是政府破坏了社会公平、公正的价值观,本国公民甚至得不到和外国人一样的待遇,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十年以后清政府的倒闭。

国家之间的发展不平等,导致从爱国主义又派生出移民问题。今天,有很多生活在美国的外国人热衷于移民美国,成为美国公民后就有资格享有更多的公共福利——公共教育、失业补偿、职业培训、社会保障等,而美国公民为了维护自己的福利特权,经常要求政府控制移民数量,即便移民可以改善一些穷国公民的生活状态,更符合人道主义精神。所以,爱国主义是公民与公民之间,为了保护自己拥有的高尚的道德生活、社会福利的基本承诺,是对自己现有生活形态的热爱与保护的集体决定,而是不是政府和国家的意志。从爱国主义的本意而言,增进的是一个国家同胞之间的关爱和情感。当美国人遭遇“9·11”时,中国人甚至有些“看热闹”的小心思就并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