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决定已引发各种解读和评价,但其中一个改革目标似乎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那就是“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员工持股,在西方企业中十分常见,但在中国一直是敏感话题,也是上市公司的禁区。此次写进全会决定,是一个重大突破,不仅反映出中国政府试图改善劳资关系的努力,更也反映出资本市场监管思路的变化。该项制度的实施,将深刻改变中国股票市场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与员工持股有关的两个故事
员工持股曾是2009年中国股票市场的热议话题,原因是,有两个公司的IPO与此有关。其一是,上海徐汇商城股份公司的招股说明书披露:文化名人余秋雨先生是该公司的主要股东。按照发行的市场价格计算,余先生的持股市值超过1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亿万富豪。其二是,洋河酒厂发行上市后,该公司120多位内部持股人持有的总市值超百亿,人均持有市值近亿元。前者有余先生的名人效应,后者则创造富豪数量巨大,吸引市场高度关注。更重要的是,这两则案例都有些“不正常”成分,涉及内部职工持股的制度性安排,需要深入分析。
故事一:余秋雨先生的亿万富豪之旅
余秋雨并非是徐家汇商城的职工,更不是该公司的高管,那么他是怎么得到徐家汇商城股份的?徐家汇商城招股书中显示,2001年12月,当时还是上海六百的徐家汇决定解散职工持股会,并计划将其持有的24.5%股权转让。这些股权转让给了上海祥龙物业、徐汇副食品公司、上海六百的31位公司管理人员、业务骨干以及余秋雨等四位外部自然人。余秋雨当年以每股2.9239元的价格购入82.5万股,出资241.22万元。经过近八年股本转增,至2009年上市前,余秋雨持股数量为518.6445万股。由此可见,余先生得到股份的契机,是徐家汇商城股份公司解散职工持股会。
那么,2001年该公司为什么要解散职工持股会?职工为什么要将如此廉价的股份转让给别人?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
熟悉国内投资银行业务的人都知道,这一切源于中国证监会有关公司上市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有职工持股会的公司一律不得上市;上市公司职工持股人数不得超过200人。那些不符合内部职工持股人数规定的公司为了获得上市资格,不得不“削足适履”。徐家汇商城股份公司2001年解散职工持股会,就是典型一例。
故事二:洋河酒厂100多位亿万富翁背后的疑问
按照2009年11月底洋河股份收盘价格计算,其内部职工直接或间接持股的市值为110亿元,而这110亿元市值的股票由125位高管人员持有,人均市值接近亿元。
从洋河的招股说明书里可以看出,这125位持股者背后还站着80多位“无私奉献”的职工。在125位持股者中,有9位是向公司员工借钱购买公司的股票。以董事长为例,共有23位职工(其中有三位是他的亲戚)给他提供资金,共计770万元。
如果该公司招股书内容属实,那么125名公司领导通过公司上市,获得了人均近亿元的身价,而3000多普通职工不仅一无所获,而且要给领导提供资金。这就带来两个疑问: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