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刚刚宣布离任的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现身昆明,恪尽职守地出席美国商业推广活动。作为三个孩子的父亲,骆家辉还不忘挤出一段日程造访了云南大学,以“教育的力量”为题做了演讲。

在公开因家庭原因离任之后,其真实动机被媒体热议。子女教育说、与奥巴马分歧说甚至婚外情曝光说……主角骆家辉被写入了形形色色的剧本里。在消费骆家辉之余,媒体或自媒体又一股脑地回忆起了首位华裔大使到岗之后的种种作派,坐经济舱、拒绝五星套房、吃街头小吃、公开收入、PM2.5……

老实讲,听到他离任的消息,我并不会感到“突然”或“意外”,这可能是因为在19日刚好在《西雅图时报》网页上读到了回国良久的骆夫人李蒙的专栏文章,李蒙在专栏中写道:“我们整个家庭需要一个地方作为真正的‘家’,这样我们的孩子能够稳定地上学、交可以一辈子的朋友并学会明白一个社区的价值。”

当然,更为准确的感觉来自对驻华大使换岗历史的认知。事实上,在中美正式建交的短短34年里,华府已先后派出了10位驻华大使,其中最长任期7年半,最短任期17个月,平均3.4年一位,而骆家辉至少要做到28个月,低于均值但仍不算短。那么,驻华大使换得频繁是因为工作压力过大么?对比34年的同期状况,美国有8位驻日大使、11位驻韩大使、11位驻加拿大大使以及12位驻以色列大使。可见,驻华大使的换岗不算独例,骆家辉们并未不堪重负,其离任节奏也没什么反常。再细致点说,上升到总统政治层次,34年里有4位连任总统,里根和克林顿的8年都分别经历了三任驻华大使,只有小布什提拔的雷德能以一贯之。这样一来,奥巴马三度选人,也没有理由被批评为掌控力太差。

这些政治计算都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骆家辉的离任再正常不过,刨根问底没什么意义。如果要问,更有价值的问题或是:令骆家辉“终身为豪”的大使生涯到底如何?

2011年骆家辉到任以来,在“再平衡”背景下,中美关系遭遇了钓鱼岛、南海等第三方因素的负面牵动,而2013年6月习奥会又标志着两国对“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达成了一定共识。中美关系在这一轮小周期内的回落上扬,骆家辉是亲历者,在维护美国利益的前提下,也可以说是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的,这点可以肯定。

从宏观国际关系层次下沉到国内社会层次,骆家辉使华历程中的太多“低调”做派在中国国内舆论中每每都会掀起“高调”论争。这无疑是中国网络媒体发展、民意更多关注公共事务的必然结果,也充分说明骆氏本人作为华裔对中国现实抱有某些个人看法,或期许或批评。诚然,我们对这位华裔大使在任期间仍旧不能摒弃西方偏见感到遗憾,但也不妨把骆家辉当作一面镜子,看看他所引发的话题又有多少是值得当下中国讨论并思考的。如果这些话题,能真正推进中国社会治理上的某种改进,那么骆家辉的言行就有了某些积极意义。

继续下沉到个人层次,现在回看,骆家辉接受奥巴马提名应是个冒险之举。在使华之前,首位华裔州长和华裔商务部长的传奇故事,足以让骆家辉跃为全球华裔群体中的荣耀,在国内也享有相当多的赞誉。而在使华之后,骆家辉直接将自身形象彻底与美国对华政策勾连在了一起。虽然中国公众理性上都清楚他的美国人身份,但当黄皮肤、黑头发的骆家辉在北京操着英文、捍卫美国利益时,给予公众的感知是错位而矛盾的,进而也就势必导致骆家辉毁誉参半的“两极化”印象。这是奥巴马所谓“以华使华”造成的负面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