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号航母的一声鸣笛,宣告中国开始进入了海洋新纪元。多少人的期盼,多少代的理想,终于似乎要实现了。航母是国家资源的象征,维持一支航母编队所需要的资金极为巨大,“里根”号“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的造价超过50亿美元。有人做过粗略统计:“尼米兹”级航母航行1小时要支出6万美元,仅这一项开销每年就可能超过5亿美元。一艘美国“尼米兹”级航母的建造费用约为50亿美元,算上配属舰艇、舰载机、人员开支、日常消耗和训练等费用,从服役到退役,一艘航母总共会吞掉约330亿美元。此外,一个航母编队每年的维护费用,也高达20亿美元左右。美国计划建造的“福特”级航母,单舰成本即高达120亿美元。一旦你真正进入海洋,一个海权主导的时代就已开启,而这个海权主导的时代意味着巨大的资源投放以及代价高昂的国家战略取向,这一切令人不能不谨慎以待。
在亚洲大陆的腹地,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成立于2010年,由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倡议成立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的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震惊了世界,让古老的丝绸之路再度引发了关注。习近平提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由此作为起端,新丝绸之路几乎在转瞬之间,从少数学者的办公室研究,走向了社会大众,人们似乎突然发现,大陆的魅力并非随着岁月削减,相反它正在重新唤醒人们的想象力。
问题在于,从战略的角度来看,海洋与海权相关联,大陆与陆权有联系。中国在世界上是一个典型的陆海复合型国家,始终面临陆海两个方面的压力,尤其是清朝以来,“塞防”和“海防”危机深重,两个方向都防,最后那个也没有防住,使得清王朝最终走向了崩溃。因此未来的中国,是否有可能同时在陆权和海权两个领域同时展开自己的全球竞争,这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大问题。
一、中国从来不是海洋帝国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从来不是一个海上强国,从来不是一个海洋帝国。很多人对此会以“郑和下西洋”的例子来反证这个观点的“错误”。其实,中国先人的几次远洋航行与海洋帝国毕竟是两码事,一个重点在“航行”,一个重点在“帝国”;一个重点在“技术”,一个重点在“制度”,因此用“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成就来证明中国是一个海洋帝国,实际等于是在用互不相及的两者互证,可谓谬之千里了。
600年前的中国,从1405年开始的28年间,郑和率领中国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访各国,郑和的确是世界历史上的最伟大航海家之一。在这28年的时间里,郑和七次奉旨率船队远航西洋,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的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在世界航海史上,郑和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据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的李约瑟博士估计,1420年间中国明朝拥有的全部船舶,应不少于3800艘,超过当时欧洲船只的总和。今天的西方学者专家们也承认,对于当时的世界各国来说,郑和所率领的舰队,从规模到实力,都是无可比拟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