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巴菲特的投资当作一只股票,并把这只股票和1926至2011年间美国所有存活30年以上的股票相比,那么这只股票相对于其波动性而言有最高的回报率(投资界所谓的夏普比率);按同样的指标,巴菲特也打赢了美国历史上所有有30年以上历史的公募基金。

笔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赞美,而是想讨论的是一个所有投资者都关心、却可能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巴菲特的杰出业绩有多少是基于“如有神助”的个人选股能力,有多少是基于可复制的普遍投资规律?

在每个国家的投资界,都流传着某些慧眼挑股票,大赚几十倍,让人羡慕嫉妒恨的故事;另一方面,一个关于基金投资的普遍规律是业绩不可持续。优秀的投资人同时也拥有卓越的投资能力吗?如果有,为什么一般基金的业绩不能持续?如果有,这种能力是对普遍投资规律的掌握,还是来自“可欲而不可求”的个人素质?笔者认为,对伟大的投资者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投资的本质。

最近三位美国金融经济学家(Frazzini、Kabiller和Pedersen)研究发现,巴菲特的投资成绩源自三个方面:第一,巴菲特喜欢挑选周期性低(和大市关联度低)、便宜(市盈率或市净率低)、质量高(赚钱、稳定、有增长并分红)的股票;第二,巴菲特能够在逆市时坚持其投资理念。更重要的是,由于其卓越的声誉,投资者能够耐心地陪伴他而不是抛弃他;第三,巴菲特通过保险浮存金和发行债券来放大杠杆。这样一方面增大了波动性,另外一方面也放大了收益。

这些策略可以复制吗?上面的研究发现,如果时光倒流,在巴菲特投资的时期按照这几个规则选择非常分散的股票组合,并使用同等的杠杆,结果发现一些与巴菲特投资组合有所不同的股票组合,其最后的回报率甚至可以超过巴菲特。

换而言之,巴菲特的成功源自他采用了符合普遍投资规律的策略,通过杠杆放大收益,并能坚守这些策略。这个发现并不贬损世界上最伟大投资家的光辉,但确实把他从神座上拉下来了。他的成就总体而言是符合了投资规律,而非不可言喻的“天人”之作。

读到此处,估计一些投资者会嘿嘿一笑,然后对笔者说:“你说的是美国吧?”中国股市以波动大、政策市、操纵市著称。这个市场似乎没有多少规律可循,倒是盛传各种因为内幕、操纵等原因而发财的故事。那么在这样一个貌似混乱的市场里,我们还能够透过规律去分析投资者吗?

中国过去十年最有名的公募基金投资者是王亚伟,关于他的传闻很多,包括超常的选股能力,神奇的押宝重组股的能力,甚至有内幕消息、基金对倒等不详传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他呢?是把他归为不可理喻的“鬼才”,有不可言说的故事,还是可以用投资规律去分析他的投资表现呢?

王亚伟曾经担任三个公募基金的经理:华夏成长(2001年12月至2005年4月)、华夏大盘(2005年12月至2012年5月)和华夏策略(2008年10月至2012年5月),其中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在2008至2012年间同时运作。所以我们可以把王亚伟的投资经历分成三个阶段:2002年至2005年,2005年至2008年,2008年至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