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认为中国现代经济开端于1978年,即毛泽东逝世以及灾难性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两年以后。但中国的许多现代机构,特别是商学教育机构,起步的时间要更晚。1993年,王淳奇拿到了中国大陆大学授予的第一个MBA学位,当时的中国即将进入高速增长期。
讽刺的是,王淳奇本人并没有去寻找读MBA的机会,而是这个机会硬找上了他,这反映出计划经济的特点,而当时的中国正在逐渐摆脱这种经济模式。1977年,王淳奇拿到了他的第一个学位(工科学位),而后被分配到仪征化纤(Yizheng Chemical)工作,负责建设自动化生产线。到1991年时,仪征化纤已成为全球第四大涤纶纱生产商。
“我没有(管理)经验,但那个时候进大学读书与你的背景毫无关系。”王淳奇在其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写字楼的大厅里说道。他开始读MBA的时候,浦东基本上还是农田,而今已经高楼林立。
王淳奇说:“公司领导推荐的我。我在那儿有一定地位。我们有好几个人被推荐参加考试,只有我考上了。其实,我当时并不明白这门学科是怎么一回事。”
中国政府选择了9所大学率先开展国内MBA教育。1991年是中国国内MBA教育的元年,这9所大学中有3所是位于北京的一流高校,它们分别是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以及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
清华大学被称为中国的麻省理工学院(MIT),当时以工科著称。中国后来的央行行长和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当时被任命为新成立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的首任院长。2000年代早期,在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的领导下,朱镕基成为了中国经济改革的设计师。
对王淳奇来说,读商学院意味着要离开南京的妻子、去北京跟两位同学住在一间宿舍里。相关的大学虽然受高层指示启动了MBA项目,但当时却没做好充分的准备。由于没有规范的教材,教授们经常用手写的笔记教学。因为专门的商学课程尚未设置好,所以王淳奇在头一个学年是与工科硕士研究生一起上课。
第二年,70名硕士研究生中有15人被选中进入正式的MBA项目。这一选拔过程将学生的工科技能作为重要考虑因素之一,这一特点很像以江泽民、朱镕基及前总理李鹏为主要人物的中国“第三代”政治领导集体,他们全都是学工科出身的。
王淳奇说:“他们不要教师,他们要的是有管理工厂经验的人——有工业科技经验的人。如果你以前学的是人文、外语之类的专业,他们不要你的。”
对一名工科学生而言,像营销策略、合资企业管理和西方会计学这样的科目是很陌生的。全部课程需要全日制学习3年。王淳奇回忆起,在宿舍晚上10点停电后,他会打着手电筒学到深夜。
王淳奇说:“与工程学相比,MBA并不是很难,但它要求你具备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有时候我搞不懂自己到底在学什么。”
王淳奇之所以获得“中国MBA第一人”这一殊荣,是因为他当时请求校方允许他提前几个月毕业。他说:“我毕业的时候,他们连文凭的式样都没设计好。他们只好授予我一份工科文凭。后来我才把这份文凭换成了MBA文凭。”
仪征化纤当时正准备成为第一家在香港完成首次公开发行(IPO)的大陆公司。为了完成MBA论文,王淳奇研究了仪征化纤上市相关问题,他还获得特批回到公司参加上市路演。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