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近年来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双方发生争论和争执的“问题领域”的范围和程度似乎正在不断扩大,对彼此战略意图判断的敌意似乎也在明显上升。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到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TPP),从东海领土争议到南海岛礁建设,从乌克兰危机到对朝政策,从2015年二战结束70年的纪念方式到香港“占中行动”背后是否有“美国黑手”,从网络黑客到“中国是否会崩溃”,在诸多双边、地区经济、政治和安全议题上,中美之间的争议点似乎越来越多,彼此的抱怨也越来越强烈。

在华盛顿的中国和亚洲政策研究圈内,“中国威胁论”的看法在明显升级,美国的对华政策主流声音正在变得对中国越来越不友好,美国智库对华政策的建议报告也越来越多地主张对华强硬。最典型的是总部设在纽约的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建议白宫应该转变“针对中国的大战略”,对华应该采取坚定的“遏制政策”。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媒体的对美政策声音似乎也越来越变得不耐烦。《环球时报》的社论多次提到美国正在衰落;许多人坚信美国在香港和其他地方准备对中国策动“颜色革命”;众多的中国分析人士坚信,创始会员已经达到54个国家、并有四个欧洲国家加入的亚投行,是中美角逐中的“中国胜利”;中国目前正在力推的“一路一带”构想,也被很多人吹捧为中国针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反制措施;“一路一带”与亚太“再平衡”的战略对决将主导未来亚太地区的战略走势。

粗一看,我们有许多的理由为未来的中美关系感到揪心。两国关系中业已形成的地缘战略竞争的现实,以及双方国内政治中活跃着的对彼此战略意图和未来的深刻疑虑,似乎正在引导中美关系走入一条程度日趋激烈的对抗道路。“修昔底德陷阱”,或者说国际关系从历史到理论似乎都难以逃脱的“主导大国”与“崛起大国”之间必然爆发难以妥协的权力争夺游戏的魔咒,正在降临到中美关系。

但是,经过深入观察,我们会发现两国关系其实也在合作中不断进步。两国领导人奥巴马和习近平从2012年以来见面的机会并不很多,但从2013年6月的加利福尼亚农庄会晤到2014年11月北京APEC首脑峰会时的“瀛台夜话”,两人似乎还是挺推心置腹、彼此的个人关系也颇有“化学反应”。对于如何管控两国最为敏感的军事关系,2014年两国领导人签署了两个备忘录,对于提高军事透明度和避免海上遭遇时出现事故性碰撞,做出了最高政治承诺。两位领导人在2014年11月签署的环保与减排合作协议,承诺到2020年年彼此努力降低碳排放25%,为世界减排合作迈出了重要步伐。即便是在伊朗核问题上,奥巴马政府今年3月和德黑兰签署的“6+1”协议也凝聚了中国外交官的心血。北京为达成这一协议给予了美国足够的支持。

最能代表中美在东亚仍然保持战略性合作的标志是两国的朝核政策。美国政府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劝说中国加大对朝鲜的影响力。习近平政府上台后,北京的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政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坚定。习近平政府在政治上“冷落”平壤、在经济和能源上对朝施加压力的政策,符合中美两国、以及整个亚太地区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共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