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5年上半年,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的首个五年任期近半,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第二届任期也已进入下半程。就在此时,中美关系这“全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语)却出现了多年来罕见的窘境:一方面,两国在诸多全球性传统合作领域稳步推进,取得了一些里程碑式的进展;但另一方面,美国高调介入中国与亚洲邻国在东海、南海的海洋领土争议,并且两国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筹建过程中的较量也日趋公开。这些本非双边关系核心的区域性话题以“喧宾夺主”之势,迅速成为中美两国间的争议焦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在合作领域的重要成就。

3月初,美国知名国际关系专家沈大伟(David Shambaugh)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中国即将崩溃”的惊人言论,激起两国外交关系学界和媒体界一轮旷日持久的辩论。剔除互相指责“冷战思维”、“霸权心态”等空洞的激烈言论, 这场辩论仍旧见仁见智、不失精彩。但是,在双方隔空喊话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一个更令人担忧的问题:两国官方和学界甚至对“中美关系怎么了”这一基本问题的答案都难以达成共识。如美国知名中国专家夏伟(Orville Schell)所言,美国国内“对中国持友善态度的核心利益群体”已经不复存在,而中方对此却似乎无动于衷。而美国在东海、南海争议中选边站队,支持几乎所有与中国有争议的国家,则被中国认为是冷战心态作祟,加强对华包围圈。

为了把这场“隔空喊话”引向关于中美关系前途的更有建设性的对话,FT中文网与美国亚洲协会美中关系中心在线杂志ChinaFile合作,邀请了中美两国多位知名国际关系学者和观察人士撰稿,详尽阐述他们对双边关系现状与走向的观点。我们希望以这种互相回应,彼此答疑解惑的方式,促进两国学术与政治精英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和关注点,澄清误解与迷思,重新建立共识。在这一系列评论文章之外,我们还将选登两国公众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和留言,以飨读者。

在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长达半个多世纪之后,我对美中之间的气氛在近几年陷入“严寒”感到不安。自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和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于1972年踏上对华破冰之旅以来,两国间的互信和乐观情绪鲜有降到如此低谷之时;当年,两国关系刚刚开始从多年的高度敌对状态恢复正常。

过去两年,美国副总统拜登和总统奥巴马都曾与习近平主席会面,后者于2013年在加州阳光之乡庄园与习近平的“衬衫峰会”更是受到媒体高度追捧;但是,两国领导人之间并未建立起真正的个人友谊或良好关系。在1997年江泽民主席与克林顿总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峰会并召开气氛随和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之后,两国领导人恐怕就没表现过真正愉快共处的迹象。希拉里•克林顿出任国务卿之初,曾努力试图与中国外长建立个人友谊,但在很大程度上无果而终;约翰•克里一直缠身于中东事务,无暇尝试;而国家安全顾问苏珊•赖斯直到去年秋天才首次访华。

诚然,美中两国为巩固关系,多年来不但高调宣示双方对于共同利益、共赢和联手应对全球性问题的重视,更是通过多次元首峰会、战略和经济对话以及部长级会议建立了相当牢固的架构。但是,数十年建设互信的努力之后,我们仍旧面临当前的窘境:互相猜忌与互不信任长期持续,已经如同“隐性感染”一般令双边关系难有作为。除了1989年北京的流血事件之后的那段时间,两国间的总体气氛恐怕从未如此犹疑。2014年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项关于对中国态度的全球调查显示,只有35%的美国人对中国持正面看法,55%的人则持负面看法。毫无疑问,正是这种猜忌令奥巴马总统此前宣布“重返亚洲”,而北京则将此举斥为悍然重返冷战的遏制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