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后,天气渐冷。虽然股市行情火热,但是我的内心却俨然比周边的空气更冷。我投身资产管理行业已经第九个年头,经历了牛熊,也经历了冷暖。资产管理行业无疑是一个冷冰冰的行业,你只有业绩做得出色才能看到别人笑脸,而稍有闪失就只能看到屁股。

想当年,前“公募一哥”王亚伟在2008年时也曾被投资人追着屁股骂笨蛋,尽管那时候他已经实现了100%以上的收益,但在那个时点这样的成绩也难讨他们欢心。其实,这些都可以理解,亏了钱不要说投资人那里得不到好脸色,即便是亲兄弟估计也是笑不出来的。

在过去的21个月里,我管理的账户收益率87%,这依然不能阻止这一个月以来股市暴涨30%给我带来的郁闷。无论你过去业绩如何出色,连续8个季度盈利,在股票型公募基金业内排名前30,都被一朵叫“满仓踏空”的乌云遮盖了。尽管周二中国股市创出逾五年来最大单日跌幅,但这丝毫不能减轻我的郁闷,正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暴跌过后的一地鸡毛,使我之前的收益率遭受侵蚀,我现在可能只有看屁股的份了。

郁闷的另一个原因是,现在的行情让我对自己的投资逻辑产生了质疑。在过去8年多的从业生涯里,无论是2007年的大牛市,或是2008年的大熊市,乃至2009年的反弹以及随后几年的震荡行情,我都能从宏观和逻辑上获得合理的解释,但这一波的涨幅已经远远超出我所能理解的范围。

其实,从一进入2014年,我就感到有点无力。虽然从宏观逻辑上来讲,中国股市应该依然是成长股的天下,但是年初就出现了题材股、概念股暴涨的局面。成长股能从中国经济转型中获益,例如,电子行业产能转移就能惠及一批企业。这类股票在过去几年中业绩始终保持比较快速的增长。而所谓的题材股或者概念股就是,它们可以讲一个貌似逻辑合理的故事,但实际上很难实现。例如手游行业,去年整个行业有100%的增速,如果光看增速那是机会无限,但实际上很难有一家公司持续盈利,公司难以形成品牌,行业利润不规则地随机落到参与者身上。而且行业内公司很难通过外延式收购提高行业集中度,因为下游客户粘性较弱,大家只对游戏内容感兴趣,对公司品牌不敏感。公司实际经营状况很难对应股价中反应的预期。

相比2013年成长股的上涨,今年很多股票的涨幅都让人难以理解。作为一个投资人,我对此深感困扰。但我看到众多人都在“裸泳”,也只能脱了裤衩一个猛子扎进去,边游边祈祷退潮时我已经上岸。相比2013年我对很多上市公司股价的自信,今年我发现市场中真有投资价值的股票数量大幅减少,在操作上我也不再敢重仓集中持股,而是采用相对分散的投资策略。

我自问是一个偏保守的投资人,我觉得在风险巨大的资本市场操作,幸存无疑是首要目标。年初由于担心题材股炒作后业绩无法兑现,我早早减仓题材股。此举导致在一季度题材股暴涨的情况下,我的业绩并不理想,10%的收益率只能排到中等偏上的水平,相比2013年前十的排名有大幅下降。但到了第二季度,我保守的操作策略获得了回报。单季度降仓集中持有成长股的操作,使我该季度获得6%的回报。相比一些表现较好的同行,在这一季里我管理的基金净值居然回升到了2013年10月份的水平,这样的成绩也是值得欣慰的。与此同时,半年16%的回报,也使我的排名再次回到了前10行列中。第三季度,题材股更加疯狂,我发现很多股票都是纯炒作,要实现它们讲的故事至少需要3、5、甚至10年,甚至大部分根本无法实现。真不知道是它们傻还是我幼稚。或许我不关注基本面、只看K线,收益率可能会更好一些。但作为投资人,我无法摆脱对一个企业的合理估值的探究。在这个季度中,我继续投资自己看得明白的成长股,单季度盈利11%,虽然这和同阶段题材股的疯狂表现相比并不出色,但也勉强让我的业绩停留在30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