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将尽,我的中国媒体同行如今忙着给各色人等加冕以及相互加冕,在北京严酷的冬天,一天好几场年终颁奖礼却是家常便饭,似乎抱团取暖,又似乎仅止于面子和票子的游戏,那些面目齐整、赶集般喧嚣的媒体大戏,在我的朋友圈屡屡刷屏,站在热闹之外,我时时恍然,默而惨然:大V真的消失了。

大V是谁?大V是粉丝很多且愿意针对公共事务批评建言的人。这是微博兴起几年来对公众舆论场的一个贡献。不过大V的消失不是偶然的,尽管2014来得更猛些。早在2013年,大V就经历过一连串污名化的过程。以薛蛮子的嫖娼事件为标志,在央视的直播悔罪镜头之下,大V经历了一场声势不小的污名化运动,随后大V们似乎进入了一种甩不掉的“自污模式”(看起来是这样,你懂的),有的嫖娼,有的吸毒,大V先前在网络舆论场所积蓄的道德魅力,在污名化运动中很快就被消解了。

有一阵子大V成为传统媒体隐而不发的敏感词,而基于上述种种中国式的原因,在人们的线下聚会中,大V渐渐沦为令人避之不及的词儿,当朋友们介绍谁谁谁是大V的时候,被介绍者甚至经常自嘲“你才是大V、你全家都是大V”,曾经近似于风云人物的“大V”,在词义的根儿上被朝野合力彻底地解构了。

到了2014年10月,曾因吸毒被拘的大V宁财神,以50元人民币把微博“卖”给了和菜头,“之后,此账号一切言论皆与本人无关”。在我看来,这就是一起反讽性十足的网络行为艺术,使我想起《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的名句:“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而李开复的微博也已彻底沦为一碗升级版的心灵鸡汤。

这是令人伤心的过程。一个好词的倒掉预示着在观念较量中,至少在可见的明面上,正义的一方败给了非正义的一方。实际上“大V”是“公共知识分子”在屏社交时代的临时替代品,没想到它的生命周期如此之短,“公共知识分子”在纸媒介及PC时代仍是一个公共正义的代名词,但在微博时代却被简化为“公知”,进而污名化。“大V”步“公知”的后尘,倒也不算太意外。

大V和公知的污名化,与社会整体道德感的下滑相表里。道德有一内一外、一刚一柔相互渗透的二度交织结构,在外表现为公平正义的朴素的刚性结构,在内孕藏着仁慈博爱的温暖的柔性结构。譬如鸡蛋之蛋壳与壳中的幼仔。壳之不存,生命焉附?大V与公知消退了,社会道德能好吗?

大V与公知的被污名化,是社会整体阳刚正气之被慑服与中伤,舆论场原有的阴阳平衡被打破了,失调了。其势之猛,席卷而来,体现为海浪般的连锁反应。后来大家看到,有些大V在言行方面道德值颇高,自律甚严,并不容易以道德名义进行污名化,但他们也在公众视野消失了,包括许志永、浦志强、郭玉闪、夏霖、曹保印、慕容雪村、李承鹏等等,他们有的被几大平台删号了,有的则被暂时性删人(媒体的公共表述是“被带走”)。然而时至今日,还有几个人真正惦记他们的命运?他们和马航那架飞机一样在失联一刻举国震惊,随后又被选择性遗忘。

沿着这个角度问下去,一众中国媒体现在把哪些人评为年度人物?翻一翻各路媒体评出来的年度人物、年度盘点和年度热词,你恐怕只能感叹中国真的没有什么“人物”,没有什么值得盘点的,说它们是鸡肋也都算过誉了。难道不是这样么:谁配得上、当得起年度人物的冠冕,谁就戴不上这顶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