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在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未来改革方案后的第一年。从整体上看,全年经济速度整体下滑,预计全年GDP实际增速将由2013年的7.7%下滑到7.4%左右。考虑到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上升了一个多百分点(由2013年的-0.3个百分点上升至今年前三季度的0.8个百分点),内需相对疲软是当前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受去产能和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从2013年的19.6%下滑到今年前十个月的15.9%,投资对GDP的贡献率由去年的4.2个百分点滑落至今年前三季度的3个百分点。

“弱投资、稳消费”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所带来的短期阵痛。在经济下滑的同时,经济结构相对趋于合理,部分制造业和房地产行业产能过剩的现象有所扭转。在经济结构方面,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相对稳定,占GDP的份额从2010年的43.2%稳步上升到2013年的46.1%和今年前三季度的46.7%。 同时,2014年间政府在整体推动经济改革和反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包括财税体制的改革(尤其是在治理地方政府债务方面的努力)、金融体制改革(包括人民币每日波幅的扩大、沪港通开启、存款利率上限的提高、民营银行的成立和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国企改革、户籍和土地改革、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等。 此外,虽然经济增速下滑,但是劳动力市场保持相对稳定,新增就业人口在三季度就提前完成了全年增加一千万的目标,通货膨胀远低于年初设定的上限3.5%的目标。

笔者预计2015年将延续2014年的走势,“弱投资、稳消费、贸易顺差扩大”的基本格局不会改变。经济领域的改革在2015年将继续推进。从投资角度而言,2015年中国经济中的四条主线值得关注。

第一,预计中国政府在2015年会下调经济增长目标,并持续推动经济改革。根据目前官方对于2015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国家信息中心:7.3%; 中国社科院:7%; 国家发改委官员:7%),2015年经济增长目标可能会下调为7%。但是, 笔者认为有30%的可能性会将2015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在7%-7.5%(或该区间内某一具体数值),以确保经济不会滑落出政府可容忍的下限。 整体而言,政府对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一点上已经形成共识。

各项经济改革在2015年将继续推动。笔者预计改革推动的重点领域在于财税改革、金融改革、户籍改革和国企改革,而在土地改革方面首先会致力于土地确权工作和土地流转工作的地方试点,在未来两三年内大规模推动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机会甚微。财税改革领域的关注点在地方债务的分类、服务业领域营改增的收官、公私合作(PPP)模式的推广以及房地产税可能正式进入立法程序。金融领域可以期待的是存款保险制度的正式推出、跨境投资的进一步放开(如QFII/RQFII额度的扩容)、股市上市和退市机制的改革、汇改及利率自由化的进一步推进。在户籍改革方面,推动统一的居民证制度在中小城市将首先加快执行。国企改革方面,笔者关注的焦点是在竞争性行业对民营资本的准入开放以及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第二,笔者认为2015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在于防范底部风险,包括宏观风险和金融风险。在宏观经济方面,一方面对于新常态的共识使得政府可以容许相对较低的经济增速,笔者认为这一底线在7%左右。一旦经济滑落出这一底线,对于中国经济的硬着陆的担忧将大大增加,内部引发的争议也会趋于激烈。从目前经济运行的状况看,底部风险不容忽视。尽管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仍然维持在7.4%,但是内需部分(投资与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只有6.6%,是1999年以来的新低。这是11月底央行意外提前降息的一个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