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原油价格继续呈下跌态势。12月16日布伦特原油和WTI原油现货价格分别跌至61美元/桶和54.31美元/桶。至此,国际原油价格已跌至5年最低点。

如果说今年6月份至11月份这段时间,油价下跌的主要原因是供需基本面调整,尚属正常情况的话,那么11月27日之后局势的发展显然已经超出了绝大部分人的预料。11月27日,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会议决定将维持3000万桶/日的配额上限,不减产。紧接着,国际原油价格开始暴跌,使得该轮油价下跌的幅度之大很可能演变为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的油价下跌相“媲美”。不仅如此,当前这一轮油价下跌的经济政治背景比那时要复杂得多。

首先,2008年油价下跌的原因相对比较单一,即全球经济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普遍面临衰退或增速下降风险,对石油的需求下降;而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景气度则呈现明显的分化格局——美国复苏趋稳,欧洲和日本仍在苦苦挣扎、面临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在“三期叠加”的压力下增长动能不足、面临下行和通缩双重压力,其他大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也面临着或已经暴露出巨大风险。

其次,供给方面,2008年之前全球原油供给的格局是比较简单的,以OPEC国家、俄罗斯、非洲等传统的石油输出国为主;而由于页岩气革命的兴起,接下来几年出现了大量的新进入者以及潜在的进入者。如果说在此之前国际原油市场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的话,那么在此之后,传统生产者日益感受到来自新进入者的威胁,国际原油市场的主要矛盾有向供给内部不同类别生产者之间的矛盾偏移的趋势。

最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的政策环境是比较一致的,主要国家之间的协作大于对抗;而当前,不仅大国之间的宏观经济政策出现了分流,而且由于乌克兰发生的事件,美欧阵营和俄罗斯的对抗关系持续升级。

OPEC不减产的最初动机比较“单纯”,就是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另外最好还能部分挤出美国的页岩油气企业。应当说,他们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机会并不小,毕竟美国大部分页岩油企业的盈亏平衡线位于每桶60~90美元区间,而沙特部分油企的生产成本甚至低于每桶10美元。这一战略从长期来看,不论对OPEC还是对俄罗斯都是好的,但在短期却有成本。而对于俄罗斯、委内瑞拉等国家而言,这一短期成本很可能是难以承受之重。

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意味着之后发生的事情就很难控制了。周一,卢布单日贬值13%;从今年初开始算,卢布已累计贬值将近一半。尽管俄罗斯央行已多次大幅加息,并动用外汇储备在外汇市场上干预,但几乎没有显现出效果。

《OPEC不减产意在推进“挤出战略”》一文中,我曾将主要关联方的位势简单概括为:沙特出其不意;俄罗斯很生气;美国觉得有点出乎意料,很头疼;中国从短期来看当然是最大的受益者,可以偷着乐。短短十天之后,如果再做类似的简单概括,即俄罗斯现在不仅仅是很难受,而是已经受到重创、手忙脚乱;沙特看似气定神闲、再度重申不减产,但OPEC内部能否继续保持团结,开始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不怕虎一样的对手,只怕猪一样的队友”,这或许是沙特挤出战略制定者现在最大的感慨。与此相反,美国或许可以略松一口气,因为如果俄罗斯的经济形势继续恶化,OPEC挤出战略半途而废的可能性增大,而且毕竟美国现在还是石油净进口国,油价下跌在短期对美国利略大于弊的;但另一方面,美国的页岩油企业面临的警报尚未解除,仍需密切关注国际油价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