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底中共十八大闭幕之后,中国执政党和政府发动了一场建国以来最严厉的反腐败运动。从2012年12月初到2014年11月底,两年时间内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了57名副部级以上高官,其中包括3名副国级官员,平均每个月查处2名副部级以上官员。特别是,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被查处,打破了“刑不上常委”的潜规则。

根据我们的数据库,仅仅2013年就查处了副厅级以上官员129名,副部级以上官员29名。对比之下,在2002年到2011年的十年间,查处的副厅级以上官员是137名,副部级以上官员是50名。不夸张地说,就反腐败的力度而言,现在是一年干了十年的活。此外,中国政府还展开了声势浩大的“猎狐”行动,与世界各国政府以及国际组织合作,抓捕潜逃海外的大量贪官。这种上打“老虎”,下拍“苍蝇”,对外“猎狐”的全方位反腐败运动,令中国百姓拍手称快,令腐败官员闻风丧胆,已经初步营造了官员“不敢贪”的高压态势。在一个典型中国人看来,毫无疑问的是,中国官场的腐败风气得到了暂时的遏制,清廉程度应该大为提高。

然而,一些国际组织的看法似乎大相迥异。总部设在柏林的透明国际组织(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最近发布了2014年国际清廉指数排行榜。该排行榜以“腐败感受指数”(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简称CPI)为标准对全世界各国的清廉程度排出座次。CPI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越清廉。在全球175个国家和地区中,2014年中国的清廉得分为36分,排名为第100位,属于比较腐败的国家。吊诡的是,在过去的两年,中国在透明国际的排行榜上都是第80位。当中国在这两年加大了反腐败力度之后,为什么在国际清廉排行榜上的座次反而下跌了20位,从排行榜的前一半掉入倒数行列?

腐败感受指数座次是怎么来的?

要解释中国的清廉排名下跌的原因,首先要理解清廉指数的来源、成分与计算方法,即透明国际按CPI排座次的秘密。注意,此CPI(腐败感受指数)非彼CPI(消费价格指数)。有三个重要的事实必须了解。

第一,透明国际的CPI数据并不是自己调查的,而是根据国际调查报告的腐败相关指标计算的。以2014年为例,透明国际使用了12个国际调查报告在2013年或2014年的相关指标作为数据来源,它们是:非洲发展银行治理排名(简称AFDB)、贝塔斯曼基金会可持续治理指标(BF-SGI)、贝塔斯曼基金会转型指数(BF-TI)、经济学人情报集团的国家风险排名(EIU)、自由之家的转型国家报告(FH)、环球通视公司的国家风险排名(GI)、IMD世界竞争力年鉴(IMD)、 政治和经济风险咨询(PERC)、国际国家风险指南(ICRG)、世界银行的国家政策与制度评估(WB)、世界经济论坛管理层观点调查(WEF)、世界司法项目的法治指数(WJP)。 不是所有国家的CPI数据都有12个国际调查作为来源。事实上,以2014年为例,多数国家的CPI只有7、8个来源,最少的只有3个,最多的有9个,中国是8个。

第二,透明国际的CPI都是主观指标,衡量了专家、商人或居民对所在国家或地区的腐败程度的主观感受。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决定了对腐败的测度范围、准确性以及可比性。以贝塔斯曼基金会转型指数(BF-TI)为例,它向每个国家的两名专家询问如下两个问题:(1)在多大程度上滥用职权的官员会被起诉或者惩罚?(2)在多大程度上政府能够成功地遏制腐败?每个问题的得分范围为1分(最差)到10分(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