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天,专家们总爱发表中共即将灭亡的预言。这种预言就好像花粉一样:春天花粉满天飞,使一些人产生过敏;而中国也在这种预言的包围下,召开一年一度的“两会”。西方对这场走过场的议会制大戏严重过敏,于是总有一些专家预言其将以悲剧收场。他们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的威权制度无法长久;游戏已进入终局。
通常而言,因为不太相信那种二把刀论断,我一到这个时节就屏住呼吸,等待花粉和专家们消停下来。今年我本来也会这样做的,要不是李克强总理在为期两周的“两会”前提到了那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期间,中国赴日本游客居然购买了那么多马桶盖和电饭锅。
李克强总理提到,根据日本电视台报道,春节期间来自中国内地的游客在日本花费了近10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用来购买了前述的盥洗装置和厨房电器。这则报道在中国引起了广泛反响。
中国的大多数马桶已经有相当好用的马桶盖了,大多数家庭也拥有一个不错的电饭锅,那么,为什么突然有这么多赴日游客铁了心非要购买在国内就能轻易买到的商品?他们又为什么要从一个中国政府过去两年来一直在妖魔化、中国内地电视节目也一直在丑化的国家购买这些商品?
从李克强到最近收购了英国House of Fraser百货公司的三胞集团(Sanpower)的掌门人袁亚非,几乎每个人都非常清楚出国购买马桶盖这种“叛国行为”的背后原因。袁亚非表示,从中国的商场里购买,要比从海外或网上购买贵四五倍。李克强也清楚表态,这个问题只有一个解决方法。是设置贸易壁垒、把敌人的马桶盖挡在国门外?不。答案是:让中国企业生产出更好的马桶盖。他告诉中国人民政协(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的委员们,国内企业必须生产出让消费者愿意在国内购买的产品,“起码能为消费者省下机票钱”。
谈到不信任票:要不是在本国购物的经历真的让他们受够了,谁愿意大过年的拉着些不宜说出口的家居用品(比如马桶盖)到处跑?中国内地的人们并非拥有许多权利,但他们毫无疑问有权要求自己的盥洗需求能够在国内得到满足,不是吗?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有人买了个新的日本马桶盖后,没高兴多久就发现,它原来是在中国生产的,但那款产品仅供外销。
不过,中国春节期间出国旅游的逾500万游客只有10%去了日本,且不说这些人有无购买盥洗装置的打算,那么,剩余的那些人都干什么去了?他们中许多人和以往一样在免税店大买特买,不过也有一些人所从事的活动,从长远来看,只能说比用脚投票购买日本马桶盖的游客更应该让中共感到担心。这些人用脚投票,选择一个“后消费社会”(post-consumer society)。
春节期间,我带着两个子女,开着野营车环游了新西兰。我们原以为,遇到许多跟我们一样来新西兰享受蓝天和新鲜空气的其他内地游客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新西兰山野乡间的野营地应该不会碰到多少内地游客。
我们又错了:我们去的多数营地的通用语言是上海话,厨房里飘出的是酱油和香油味。我原以为会碰到开着大众(VW)Combi野营车的澳大利亚或新西兰老嬉皮士,结果我碰到的却是为了好玩来体验艰苦野营生活的内地年轻人——他们的行为在他们的祖辈和父辈(也包括李克强)看来肯定是不可理喻的。对一些中国年轻人而言,假期要做的事不再只是花钱,这对李克强总理是个坏消息。因为,当金钱不足以满足需求时,共产主义还能提供什么?这种想法比敌国盥洗装置的入侵还要可怕。
这一切或许只不过是风中漂浮的花粉:到明年春天召开“两会”的时候,这些纷扰肯定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我短期内还不会看空日本洁具股、或新西兰野营车股。中国消费主义文化的某个地方已经坏掉了。中国政府或许希望在下一个花粉季到来之前采取措施处理这个问题。
译者/何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