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经济来说,产出增长率这几年连续降速已是不争现象,特别2012年以来,GDP增长率连续在7.5%左右徘徊。2015年,中国政府预设的增长率目标仅为7%左右。从目前大多数专业人士和中国政府智囊的言论来看,这个7%左右、甚至更低的增长率是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根据他们的判断,中国经济已经告别了高速增长的阶段,进入了一个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常态的官方表述中,并没有提到低速增长,而是把新常态表述成了从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的阶段。

近年增长率徘徊在7%左右,为什么会被更多人视作新常态的标志呢?一个颇有说服力的解释是,连续两年的中低速增长是在中国政府维持较大信贷刺激的情况下实现的。的确,这两年信贷增长接近于实际GDP增长率两倍,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速度也是如此。信贷扩张在加速的同时,GDP的增长却在减速。换句话说,即使中国没有放弃对经济的刺激手段,GDP增长率却并没有显著提高,反有进一步的下降趋势。因此,人们觉得大概可以说明,中国经济很可能已经进入中低速增长的阶段。

如果未来中国经济徘徊在7%甚至更低,那必然意味着其潜在增长率已经下降到这一水平。但信贷扩张与GDP增长的脱节现象,真是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陡降的证据吗?

回顾一下,在2002年-2011这个十年,中国经济实现的年度平均增长率达到10.2%,怎么可能在随后的两年就突然降至7%左右了呢?如果以经济学家的职业眼光来看待经济降速现象,潜在增长率的剧烈变化大概只有在经济受到剧烈冲击和震荡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正常情况下,潜在增长率的减速是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的自然调整和收敛现象。当然,对于经济体而言,来自需求和供给方面的大大小小的冲击总是不断。从日本和东亚经济的经验来看,在给定的发展阶段上,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幅度的确比理论预测的幅度更大一些。但是对于断崖式的增长降速现象,只有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初发生过。不过,关于日本经济的增长失速,现有的研究所能给出的解释也大都集中在外部冲击(石油危机和尼克松冲击)以及国内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激进调整(反城市化政策)。所以,笔者认为假如没有强烈冲击,潜在增长率的递减应是渐进的和自然的。

那么,中国经济这几年的增长降速,是否真是潜在增长率骤降的结果?我深表怀疑,也没有看到显而易见的证据。尽管经历了2008年全球危机,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国经济所遭遇的外部冲击依然较小。除了外部冲击之外,对于三年前还能围绕10%的平均增长率实现增长的中国经济而言,潜在增长率突然降至现在水平的原因,显然也不可能来自那些结构性的因素。很多经济学家用来支持中国经济当前降速现象的基本证据之一,来自人口结构的转变和劳动力增长的减慢。但笔者认为这一做法并不可取,人口红利的减退解释潜在增长率的递减符合收敛规律的,但它对于中国经济巨大降幅并没有解释力。其实,对于落后的经济体而言,潜在增长率的变化趋势之所以会符合收敛规律,就是因为人口红利会随着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而减退。所以应该说,基于人口红利的解释基本上是无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