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流言比真相更有市场,那就说明社会公信力已经到了需要重建的时候了。在中国持续了近三年的反腐运动中,“用贪官反贪官”的苏绰定律的流行,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用贪官反贪官” 的苏绰定律实为虚构
最近几年,互联网上广泛流传着一个中国古代的反贪故事。故事背景是,五南北朝时期,北周开国皇帝宇文泰,找到了号称有诸葛亮之才的苏绰,向其讨教治国之道。网上流传的版本大体为:
苏绰曰:天下无不贪之官,贪墨何所惧?所惧者不忠也。凡不忠者,异己者,以肃贪之名弃之,则内可安枕,外得民心,何乐而不为?此其一。其二,官有贪渎,君必知之,君既知,则官必恐,恐则愈忠,是以弃罢贪墨,乃驭官之术也。不用贪官,何以弃贪官?是以必用又必弃之也。倘或国中之官皆清廉,民必喜,然则君危矣。
……
问:果有大贪,且民怨愤极者,何如?
曰:杀之可也。抄其家,没其财,如是则民怨息,颂声起,收贿财,又何乐而不为?要而言之:用贪官以结其忠,弃贪官以肃异己,杀大贪以平民愤,没其财以充宫用,此乃千古帝王之术也。宇文泰击掌再三,连呼曰:妙!妙!妙!而不知东方之既白。
其实苏绰的建议大体就是:统治者治理国家要用贪官,因为贪官有把柄在统治者手里,自然对统治者效忠。但贪官太多了,又会引起百姓愤怒,于是统治者选择一些对自己不忠的贪官杀掉,既没收其钱财,又赢得百姓民望,可谓一举两得。因此,帝王术的精髓就是:用贪官,然后再反贪官。用现代话语概括,就是“先让官员普遍性贪腐,然后再对官员选择性反腐”,这就是网上流传的“苏绰定律”。
在百度上输入“苏绰定律”,有大约一万个检索结果,估计在谷歌上也有不少,可惜我登陆不了。人民网理论频道专门刊发过一篇文章,题目就是《如何走出“苏绰定律”》。著名公共知识分子、网络大V李承鹏2013年写了一篇博客文章《投名状》,不仅在文章开头完整地引用了这个故事,而且还添加了西汉丞相萧何以及宋朝梁山好汉林冲的故事,并进一步联想到最近几年的官场腐败丑闻,完整地演绎了“苏绰定律”,最终断定整个中国社会就是一份“让所有人都有罪”的“投名状”。
一开始看到这个故事,我也曾为之拍案叫绝,因为它简直就是中国人心中的“阴谋论”加“帝王术”的完美代表。至于其原始出处,网上查到的消息是,这篇对话故事出自《北史卷六三•苏绰》,而《二十四史》(中华书局,2000年1月第1版)的《北史卷六三•列传第五十一》中,确实有关于苏绰(498-546年)的传记。但史书并没有提及宇文泰和苏绰对话的具体内容。书中提到,宇文泰想富国强兵,苏绰上书六条建议,包括“先修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这六条建议不仅与反腐败无关,而且从观点上看完全是光明正大的儒家思想,与“用贪官反贪官”的“厚黑学”截然相反。
网上另一种说法称,故事出自《北史卷九•周本纪上第九》,但原文中并没有提及反贪的内容。进一步查询发现,2011年新星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文集《不曾苟且——中国文字英雄榜I 》,收录了《治国秘术——贪官之用与弃》一文,作者标明“饕餮”。从出版物和作者信息来看,这篇对话文章显然是现代人用文言文改写的。至此,我们可以断定,宇文泰和苏绰关于反贪官的对话并不存在,“苏绰定律”是后人虚构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