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坚尼地城(Kennedy Town),不起眼的面店和传统茶馆要多于服装店和美式咖啡馆,香港岛上这样的街区已经不多见了。

坚尼地城是以英国派驻香港的第七任总督坚尼地(Arthur Edward Kennedy)的名字命名的,多年来一直是工薪阶层的聚居区。这里的低层公寓楼和工业建筑最早建于20世纪50年代,虽然有重新开发的计划,但至今那些老建筑仍未被推倒。

令许多当地人安心的是,还没有多少中国内地游客闯进这片区域。这里没有高端零售店,满足不了内地游客对奢侈品的欲望。作为有轨电车的终点站,坚尼地城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香港其他片区。

然而,这一现状似乎正在改变。一个新地铁站已经开通,将坚尼地城与市中心连接起来。西式餐馆和酒吧正逐渐取代本地小饭馆。开发商决心要恢复这个片区的活力,以服务日益增多的富裕居民,这意味着租金和楼价都会上涨。剩下的工薪阶层开始陆续搬往香港岛以北的新界。

在许多本地人看来,上述变化是香港本土文化日渐式微的又一迹象。从街道外观上,这座城市给人感觉正变得越来越不“香港”,越来越像中国内地,而两地间的界线在不断模糊。

铜锣湾是香港的一个繁华地区,由于中国内地购房者涌入抬高了这里的租金,传统服装店被迫关门。只有少数高利润的商店能付得起租金,如欧洲奢侈品零售商或卖奶粉给中国内地妈妈的药店。法国奢侈品零售商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在铜锣湾有两家门店,全香港的路易威登店比伦敦的还多。

香港自由职业者何振声(音译)说:“试想一条街上有10家店,8家都是钟表店、珠宝店,或者是卖奶粉的药店。”为了寻找一个安静的社区,他最近搬出了铜锣湾。

“难道香港人真的需要这么多这种店?大型购物中心和娱乐中心都是满足中国内地人的,香港居民怎么会受益呢?”他说,本地人感到恼火的是,香港政府对改善普通市民生活似乎并不感兴趣。

越来越多像他这样的香港年轻人相信,在中国统治下,他们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日益严重的不平等是个关键问题。根据中原地产代理公司(Centaline)的数据,近十年来香港房地产市场平均价格已经翻了一倍以上。

基尼系数是一个衡量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指标,香港的基尼系数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上升了25%,高出许多发达国家,其中包括新加坡。香港的普通市民认为,从日常事务到政治和文化,中国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对此感到不满。

香港主权移交后搬回香港的Pamela Low说:“香港政府的所有决定似乎都以服务中国内地游客为导向。”

有一种现象就体现出了香港市民的不满情绪,他们越来越经常嘲笑内地游客随地吐痰、插队、在地铁上吃东西等行为。

中国政府最近出台措施,劝告游客在境外旅行时注意礼仪。然而像Adrian Li这样的香港年轻人仍持怀疑态度。在律所工作的Adrian Li说:“内地游客的素质短期内大概不会提高。许多香港本地人宁愿丢掉生意,也不愿内地游客来这儿。”

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指出,2013年香港有三分之一的零售收入和10%的本地生产总值(GDP)都是内地消费者贡献的,凸显了这座城市日益依赖于来自中国内地的需求。

这也正是香港所面临的挑战。不久前,香港还被当做成功推行资本主义的光辉榜样。只要大多数本地人能受益,人们就可以接受将一座80层高的大楼建在卖水果蔬菜的“湿货市场”旁边。香港人设法适应了这种现实。

今日香港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比较复杂。它在前进,但感觉上它将许多港人甩在了后面。

译者/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