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来,中国政府对资本市场空前重视,其官方媒体一再力挺牛市,监管层对市场也非常呵护。在本轮牛市行情中,上证指数从2013年6月25日1849.65点起步,截止2015年6月9日,最高至5147.45点,涨幅接近180%。

主流媒体对这轮政策牛市的用意大体总结为两点:人民群众的财富效应,以及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有人会问,债权融资的渠道已经相当丰富,包括债券市场、银行、小贷公司、P2P等等,这么多的债权融资渠道难道还不够,为什么还要扩展股权融资渠道?答案很简单,因为两者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质,且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企业融资无外乎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两种形式,虽然都可以为企业提供资金,但本质却不同。股权资本是企业的永久性资本,企业无需偿还,投资者获得的回报与企业的经营成果成正比。相反,如果企业通过债权融资,则必须承担按期付息和到期还本的义务,这种义务与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无关。因此,通过债券融资的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差。

2014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7500美金,中国已经不可能再依靠简单借鉴、模仿别国技术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要继续发展,企业就要转型和创新,这就是所谓经济“新常态”。但对于企业来说,它们转型和创新的风险是巨大的,前途是未知的。股权资本可以帮助它们抵御风险,因此要实现经济“新常态”和可持续发展,一个发达的股权融资体系和健康的牛市是至关重要的。

去杠杆化需要股权融资。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推出大规模刺激政策,使得企业的杠杆率发生了历史性攀升。2008-2012年,中国企业负债占GDP的比重从95%上升至125%,年均上升约6个百分点。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的测算结果,2012年中国非金融类企业部门的杠杆率为106%,2013年进一步增至109.6%。这一数值远高于德国的49%、美国的72%、日本的99%。

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的风险隐患来自多个方面。首当其冲的是经济增速下行带来的压力,2013年GDP增速为7.7%,2014年仅为7.4%。经济增速下行也反映在微观领域,即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银行不良贷款增加。而企业部门过高的杠杆率,使其濒临债务陷阱,偿债成本不断挤占企业再发展的资金,弱化企业的投资能力,压低潜在经济增长率,形成恶性循环。

从资金供给角度看,近年来社会融资规模扩张很快。但是,企业部门主要依赖债务融资,股权融资比重偏低。从2001-2013年,股权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比从来没有超过4%,2013年仅为1.8%。

为了达成去杠杆的目的,除了破产等债务减计方式之外,另一个可行方法就是通过股权融资注入权益资本,提升融资结构中权益融资的比重。因此,完善资本市场建设、助力企业股权融资,成为当前中国企业去杠杆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科技创新需要股权融资。股权融资在大航海时代应运而生。大航海时代的远洋贸易过程中,航海家们承担着海上航行的种种风险,成功则金银满钵,失败则葬身汪洋,追求固定收益的债权投资者显然不敢承担这种风险。因此,远洋贸易的启动资本必须来自股权融资。股份公司的出现,使得高风险的远洋贸易得以开展并不断扩大规模。所以,从一开始,股权融资就是为了高风险投资项目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