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在北京召开,北京蓝天引发社会各界对雾霾等极端天气的热议。同时中国在全球的战略布局更受关注,APEC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及互联互通等议题凸显了中国因素,尤其是伴随美国TPP等边缘中国的新型秩序谈判的持续推进,中国如何破局成为金融危机以来的重要看点。本次APEC峰会筹备以来,诸多评论试图借助“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编者注:亦可参看FT中文网专题讨论 )的角度理解中国的全球战略动向,尽管相关观点仍存争议,但“马歇尔计划”的冠名已经足以向外界展示中国的宏图伟业,也彰显未来全球治理的中国身影。
然而,观察现代社会全球经济秩序变革历史,缺乏诸如世界大战等外生冲击的情况下,国际经济秩序的调整因必须破除既得利益而十分艰难、漫长。尽管美国在19世纪末期经济总量就已经超过英国,但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么美国可能还难以在20世纪50年代取得全球秩序的主导权。当前中国经济总量仅仅位居全球第二,科技、军事等综合国力仍然与强国有较大差距,在此情况下,大肆宣扬中国在全球战略布局乃至话语权的争夺可能有些操之过急,相关事项必须进行客观审慎分析,更加理性地思考推进。
从现实来看,将中国海外投资为主导的国际经济合作行为等同于“马歇尔计划”并不客观。
海外投资是大国深化国际经济合作的客观诉求,也是一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中国当前拥有近4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迫切需要通过推动企业海外投资而实现保值增值,而中国急需推进的创新升级也亟待企业“走出去”以实现全球资源技术的配置优化。不管是美欧等传统发达大国,还是韩国、日本等亚洲重要经济体,迄今为止都经历了较大规模的海外投资过程,但这些国家中仅仅只有美国曾经以“马歇尔计划”为名开展对外合作,这显示了“马歇尔计划”的特殊性而非普适性。
当然,有些评论人士从产能过剩问题的化解视角出发认为中国当前对外战略与美国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更有相似之处。回顾历史,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重要目标之一确实是帮助欧洲灾后重建,由此拉动美国出口,以缓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能过剩难题,但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还有另外两重意图,一是将欧洲纳入美国对抗苏联的冷战集团,二是输出美元以解决“美元双挂钩货币体系”下“美元荒”的问题。
上述三重目标相比之下,解决“美元荒”以确立美元霸权的意图更为突出。美国在1943年与英国争夺战后全球经济秩序主导权,美国推出“怀特计划”,而英国推出“凯恩斯计划”,由于当时美国综合实力显著强于英国,而且英国在二战中遭受重创亟待外部资金支持,结果是“怀特计划”战胜“凯恩斯计划”,以此为基础在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中形成了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国主导的战后国际经济秩序。
在布雷顿森林协定中,最核心的就是确立“美元双挂钩体系”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成员国货币钩住美元。然而,在该体系运作之前,英镑是主要的国际货币,美元并不占主导地位。实行“美元双挂钩体系”从制度上确立了美元的核心地位,各国贸易金融往来等国际经济合作需要大量美元结算,但美国在战后竞争力十分强劲,其对其他国家保持了长期的顺差,不仅无法输出美元反而大量回收美元,在此背景下,美元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如果该问题无法解决,那么“美元双挂钩体系”就无法运转,美元霸权地位也就难以确立。对此,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主动输出130亿美元,占当时美国黄金储备的58%左右,极大缓解了“美元荒”的问题。从而“马歇尔计划”为确立美元霸权功不可没,而借此确立的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经济秩序成为二战以后美国在全球保持领导者地位的重要保障。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