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结束对北京为期3天的访问时,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为世界头两大污染国达成了“历史性”和“里程碑式”气候变化协议而欢呼。

但奥巴马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联合记者会在中国电视和报纸上没有得到报道,并且由于中国官员对习近平应该回答媒体问题的建议感到不悦,这个记者会几乎没开成。

经过数周的交涉,双方同意各回答一个问题,《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被告知向奥巴马提问,英文《中国日报》(China Daily)向习近平提一个预先定好的问题。

美国国务院官员仅为促成这件事而付出的巨大努力,提供了一个小小的例子,展现困扰中美关系的根本分歧。

中美双方实质上展开了一场例外主义(exceptionalism,指认为自己独一无二,具有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特殊优越性——译者注)的冲突,两国领导人越过对方向本国民众“喊话”,试图呈现不同版本的双边关系。

“两国都对自己在世界上的特殊地位,对自己的例外地位有非常强烈的观点。”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中国法律体系顶尖专家斯坦利•卢布曼(Stanley Lubman)表示,“双方最关心的都是自己在本国受众眼中的形象,因此,对奥巴马而言,他必须竭力不让人们觉得美国是个走下坡路的超级大国,习近平则必须小心翼翼地不被视为在任何问题上对美国做出了让步。”

在奥巴马飞往亚洲之行的下一站缅甸之际,美方官员宣布,此次中国之行取得了巨大成功,中美双方就延长签证有效期达成了新的互惠协定,就科技产品贸易达成了协议,就气候变化问题发表了联合声明。

但官方控制的中国媒体很少提到这些协议,其报道的侧重点与美方迥异。

根据中国媒体的报道,两国领导人同意推进和发展“新型大国关系”(new type of great-power relationship),这种关系的基础是相互尊重、以及双方作为平等“大国”的合作伙伴关系。

这并不完全属实,因为自习近平去年首次提出它以来,美国官员痛恨这个说法,包括美国总统在内的美国官员事实上根本不能在公开场合使用这个说法。双方的会议记录显示,习近平或中方某位官员不断使用这个说法,试图让奥巴马或美方某位官员承认其合法性,双方就好像在玩一场“猫捉耗子”的游戏。

这看上去或许有点琐碎,但咬文嚼字其实非常重要,特别是在中国的政治环境中。

美国反对这种提法,称这个说法带有一战时代的意味,于是中方就将“新型大国关系”的英文翻译稍微改动了一下(改为new type of major power relations),但中文的说法和内涵都保持不变。

中美两国用各自的语言各说一套,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双方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台湾地位达成的协议就是“战略模糊”的杰作。双方的措辞几乎完全一样,却有着非常不同的解读。

当时,美国同意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并与北京方面建立了外交关系。不过,与此同时美国仍将台湾置于其安全保护伞之下,在实质上保持美台关系不变。

如今的问题在于,随着中国扩大其全球影响力,而美国试图反制其正在衰落的看法,双方在前所未有的更多问题及更多场合发生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