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本文为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在2014年英国《金融时报》中国高峰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关于产业升级的话题,国内媒体谈得非常多了。为了准确起见,先做一个定义,什么是产业升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我的理解是,产业升级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增加值,提升企业赚钱的能力,给员工带来更高的收入,给股东带来更多的回报,同时给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大致的一个定义。

前些年有一个大家谈得比较多的名言,是当时在薄熙来做商务部长的时候说的,中国需要卖掉8亿件衬衣才能换来一架波音飞机。这个话非常重要的一个含义就是,中国在产业链上必须要提升,让我们能够尽量花更少的时间,卖更少的苦力,照样能够赚更多的钱。

产业升级过程中会有哪些必然面对的挑战?为了说明这一点,我给大家看张图。

勤劳会抑制产业升级,还是美德吗?

这张图中,横轴反映的是1998年时,不同国家的劳动者在一年里平均工作了多少小时。最近的数据也差不多。欧洲的荷兰人工作的时间是最短的,是最不勤奋的,平均一年工作1350小时。这就是为什么我去荷兰,不管是阿姆斯特丹,还是要海牙,特别是周六日去的话,在城市里基本看不到一个人,大家都去玩了。第二最不勤奋的是法国,一年大概工作1400小时。美国人工作1650小时。中国人一年工作2200小时。有一个国家在这个图上没有给出来,就是韩国。韩国人一年工作的小时数量大概是2800小时,比中国人还勤奋。

纵坐标反映的是2001年,不同国家的人均GDP,也就是人均收入。工作勤劳程度和人均收入基本是负相关的,工作小时越多,越勤奋的,收入总体上略低。反过来看,收入越高国家的人恰恰不需要工作那么多。

我主要想说明两个意思。第一是,原来中国人总说勤劳是美德,但我要说,今天世界上,勤劳已经不再是美德,实际正好是反过来的。这个道理蛮简单的。大家都去参观过太阳能制造公司,电器,包括手机制造公司,就会知道很多的公司本来可以用更高的技术,自动化的生产线来生产东西,但是他们不想那样做。因为一条太阳能制造生产线要花1000多万元美元,前期资本投入很大,而用自动化设备生产太阳能设备的时候,报损率比人工做的报损高很多,这使得整个成本又上升很多。这样一来,选择是很明显的。中国更多的企业家会选择用人工,而不是用更先进的自动化设备。

产业升级的条件:全社会已经比较富有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人工必须很便宜。如果劳动力成本太高了,中国人就不会没日没夜的拿一点钱就愿意干活了。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回头看,中国之所以在产业链上没有向更先进、增加值更高的一端转移,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太多,太勤奋了。换句话说,太勤劳是给中国社会帮了倒忙。几年前我就经常开始说,为了给国家多做贡献,多休息一下,多度假。

从上图能看到,各国的人均收入是很不一样的。学过经济的人都知道,如果每小时赚的钱本来就很少,稍微一点创新,都不需要革命性的创新,只要能让现在每小时赚的钱多一点点,就会有很多的激励做这种创新。而像荷兰人、法国人、欧洲其他国家人,他们每小时的收益本来就非常高,他们所要从事的创新,产业升级,在带来收益方面的要求,会比在中国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要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