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美国11月12日在北京达成温室气体减排协议之后,环境网站“中外对话”收集了几位专家对这份声明的意见,请他们解读该声明的重要意义。

邹骥,中国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副主任

中美联合声明是振奋人心并具有历史意义的。中美双方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求同存异,从全球利益的大局出发,体现了大国责任。

声明会带来四点主要影响:一是联合声明作为政治决定并非儿戏,它考虑到了政治的现实和可行性,在双方利益都能接受的背景下达成,其他具体问题接下来都可以寻求解决办法。

二是中美两个国家,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也是发达国家中最大的排放国,另一个是发展中国家中的最大排放国,此次中美合作担当的范例,将会对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积极影响并为2015年巴黎大会造势。如果中美合作起来促进多边全球治理,并保证广泛参与,形成一体行动,则将对全球低碳转型带来广泛的影响。

三是此份联合声明为中美双边关系注入了正能量。为了形成新一轮的经济繁荣,这一声明也帮助了中美去寻求创新经济的亮点和新的贸易方向。中美不仅需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而且中国结构调整离不开美国,美国结构调整和低碳转型也离不了中国。双方需要一起在各自发展阶段上转型并带动全球经济转型。

四是与以往的中美气候领域达成的共识相比,这次新的声明拓展了合作的新领域。中美双边贸易关系存在巨大的逆差,这对双方都是不利的。能否搭建新的连接,比如中国拿外汇储备去购买美国的清洁能源、知识产权或者金融服务?增加对美国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或者州际铁路、公路及电厂的建设,从而为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和投资资金寻求新的渠道。双方在低碳主题下应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针对于双方设定的目标值,美国宣布的减排26%~28%的目标相对保守。美国已经走上了低碳发展的道路,越过了排放峰值,提速的潜力还是巨大的。尽管目标在国会会遭受阻力,美国私人部门、研发团体和各个州发挥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

中国实现峰值目标也是有风险的。中国需要的是在经济持续发展,收入提高的前提下实现峰值,而不是在经济萧条下达到的峰值。中国到2030年达到峰值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需要技术路线图到位,诸如经济结构调整、城镇化、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的铺开等问题都需要系统解决。估计制造业在2020年左右市场就会饱和,产能自然就达到了峰值,但是建筑和交通领域还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并产生排放,包括居民消费方式在内这些都是中国面临的巨大挑战。

联合公报宣布的这两国目标都不是能轻松实现的,中美双方都需应对挑战。

李俊峰,中国国家发改委国家气侯战略中心主任

这份协议既不是美国对中国做出的承诺,亦非中国对美国做出的承诺,因为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可以说它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对美国而言,要达到奥巴马宣言提出的26%~28%的减排目标,并不是很难。考虑到美国到2020年就要完成17%了,剩下的部分只有不到10个百分点。美国方面主要的不确定性是来自国会,我听闻已经有一些议员对此发出了不以为然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