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随着“沪港通”(Shanghai-Hong Kong Stock Connect)的启动,德银(Deutsche Bank)所称的“中国资本时代”朝着现实又迈出了一大步。尽管至少在最初形态下,该计划的力度对于持有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而言还不太大,但它仍揭示出中国为满足自身需求而重塑国际金融格局的总体计划。

沪港通允许境外投资者购买至多3000亿元人民币(合490亿美元)的中国内地股票,允许中国内地投资者购买至多2500亿元人民币(合408亿美元)港股。因此,这给了全球对冲基金和散户投资者迄今最大的购买中国股票的自由,同时向境内投资者提供了一条购买国际资产的新渠道。

自周一启动以来,由香港“北上”内地的投资热情十分高涨。但内地“南下”香港的每日投资额度只是用掉一部分,这或许表明一条事实:长期以来,中国内地投资者通过非正规渠道有充足的机会购买港股。不过,这一不温不火的开局应该不会掩盖该计划的金融与地缘政治意义。

首先,它旨在解决阻拦人民币被接受为一种国际货币的最大障碍——人民币持有者的投资机会太少。Emerging Advisors Group的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表示,2013年年中,境外投资者可以自由购买的以人民币计价的资本市场资产仅为2500亿美元,仅占全球资本市场的0.1%。这使得人民币处于跟菲律宾比索一样的位置,远远地落后于美元——可投资的美元资产达55万亿美元。

随着更多中国内地资产对国际投资者开放,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MSCI)和富时集团(FTSE Group)等全球股票指数供应商将面临更大压力提高对中国股市分配的权重,从而可能降低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本成本。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表示,明年将重新评估没有将作为全球第7大股市的上海A股纳入其指数的决定。

比上述考量更具战略意义的是,沪港通计划预示了中国海外配置资本方式的变化。目前,中国最重要的任务是降低迄今无法摆脱的对美国国债的依赖性。2013年底,中国持有美国国债规模达1.27万亿美元,约为2000年底的21倍。

如此巨大的头寸在中国国内引发强烈不满。中国官员抱怨称,他们每年从美国国债上获得的2%至3%的回报,基本上被每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所抵消了。但是,因为在出口和直接投资中赚回这么多美元,中国除了让美元流回规模庞大、流动性强的美国国债市场之外,基本上别无选择。

沪港通正是摆脱这一局面的起点。与中国最近设立两家开发性金融机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和新开发银行(New Development Bank)的举措一样,沪港通所用货币并非美元,而是人民币。这意味着,中国可以在美元投下的长长阴影之外,为其5万亿美元的储蓄寻求更健康的回报。总有一天,太平洋对岸将不再有一个被迫买美国国债的大买家,华盛顿方面必须为此做好准备。

译者/邢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