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包括中印在内的21国财长和授权代表在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正在召开的APEC会议的主题之一又是加强APEC经济体全方位基础设施与互联互通建设,考虑到APEC经济体与中国高层最近倡导的“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合度相当高,有观点认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呼之欲出。

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西欧各国先后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考虑通胀,约合2006年的13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当时黄金储备的三分之二。复兴中的欧洲,没有生产能力,不得不帮美国消化了过剩产能,美国借出去的钱最终又流回美国,欧美达成共赢。

中国目前产能严重过剩,尤其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产业,在国内城市化与国际经济形势低迷的情况下,淘汰与消化过剩产能同样艰难。这时,对“一带一路”相关经济体实施资本输出,以此消化自身的过剩产能,并以拉动新兴市场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全球增长,于人于己,都是好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还可以深化对新兴市场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影响力,也是中国成为区域乃至全球负责任大国必不可少的一步。

计划设想得美好,做起来恐怕没那么容易。马歇尔计划之所以可以成功,除了美国拥有足够的实力保证借钱的国家不赖账,更重要的是,受援国在这个计划的援助下可以复苏、发展。按受援金额排列,前五名受援国为英法德意荷,这些国家在二战以前就已经是全球的发达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程度高、人力资本水平高。各受援国因接受援助而成立的经济合作组织OECD,也是目前国际上为数不多的由“高收入”经济体为主的国际机构。

受援时,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虽遭破坏,但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仍判若云泥。投资于战乱后的欧洲,投资回报率非常高,马歇尔计划带来的资本输入,只需要解决他们资本不足的问题,而不需要考虑劳动力的技术水平、法治环境、政府治理等各类软环境是否配套。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可能面对的经济体远不及马歇尔计划时的欧洲国家,结合“一带一路”涉及到的国家和现实情况,中亚、俄罗斯、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是优先发展的方向,中东和东非国家也在“一带一路”的交会处,未来与欧洲、独联体和非洲部分国家也有合作的可能。这些国家,风格复杂,很多都没有完成现代化的转型,如中东国家和土耳其等国的世俗化政治和伊斯兰宗教一直在拉锯中,俄罗斯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冲突日趋升级,与原苏联国家的局部冲突不断。东南亚的不少国家,与中国还有领土纠纷,中国与它们的合作总是不可避免地要代入立场站队,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不少的挑战。

另一方面,也正因为他们未完成或未开始现代化的转型,其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还不及中国,更不提法治水平、契约精神、商业环境,有的国家连政局都不稳,像阿富汗以及非洲的很多国家。对这些地方的基础设施投资,能否顺利完成是首先会面对的问题,前任领导人承诺,后任领导撕毁合约的情况在中国对非的投资中并不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