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领导人终于实现了会面,这意味着中日关系到了止跌点。两国媒体对领导人会面的报道也出现了微妙的差异,中国媒体的报道中主要集中于历史、军事安全等原则性问题,重申了中国的立场;而日本共同社则突出了安倍提出的建立中日海上磋商机制。此外,中日领导人会面的视频和图像也显示了中日关系的温度,握手却很少有眼神的交流,就像安倍自己说的,“终于”见面了,也没有让大家“失望”。会面至少意味着关系不会在继续恶化了,然而,止跌并不意味着马上反弹,中日关系要回到正常轨道恐怕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去磨合。

此前,中日领导人是否见面一度成为APEC峰会关注的焦点,此前中国媒体也呼吁不要让安倍抢了镜,但中日领导人是否会晤的确是此番APEC的潜在主题。中日两个亚洲大国三年来并没有实现领导人的会面,尤其是两国领导人完成换届,高层交往还是没有恢复,中日关系也成了东亚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中日领导人会晤与否确实是比较棘手的问题:中国是东道国,需要对所有来宾 尽地主之谊,安倍当然也不能例外;若中日首脑还没有真正见面,中国作为正在崛起,并且志在扩大话语权的国家,显得有些不够大度。在这个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中国的不大度会被放大,因此,安倍”抢镜“也有双重的意思:不能让APEC主题发生偏离;不能因中日双边关系而损害中国多边外交的“主场”。

最近半年来,中日通过各种管道就首脑会面进行磋商,最终的成果就是四点共识,可以说,这也是中日关系目前能够达到的“最大公约数”,双方都作出了让步和妥协,在共识中也包含了各自的主张。中国强调在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而日本则有意回避这些具体问题,强调在原则上愿意改善中日关系。无论历史问题还是钓鱼岛问题都是难以在短期解决的问题,能够做到的是将这些问题先冷冻或者搁置起来。

自2010年中日撞船事件之后,两国关系一路下滑,最终跌至1972年以来的底点,在四年的博弈过程中,中日之间事实上达成了“不战”的共识,这已经是目前中日关系的底线。这对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不要轻言战争,包括民间舆论也是如此。随着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不战”共识需要得到两国进一步的确认,这对于东亚乃至世界和平尤为重要。但在不战的前提下,中日之间的和平竞争是难以避免的,毕竟东亚正在经历着一场权力转移。

有学者认为,东亚正在经历权力和平转移的第一阶段,2010年是中日权力转移的起始点,这一年中国GDP超过日本,当时中日关系正在冰冻之中。现在想想看,中日首脑见面可能意味着第一阶段正在完成。中国GDP超过日本,代表着东亚经济权力重心微妙转移,但真要实现和平转移,需得到两国的承认。四年间,中日关系龃龉不断,右翼色彩浓重的首相安倍上台之后,双方竞争不断升级,火药味也越来越浓,各种强硬的言论不断出现,比如将钓鱼岛作为靶场等等。

但最终中日都未发生类似中美撞机之类的高风险事件,在激烈博弈的背后也形成了一种“默契”:严格的风险管控,以防出现意外。如果和平指的是没有战争的话,那这四年也算是中日权力的“和平”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