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油气领域紧密合作,血肉相连,如果用手术刀分开,将会血肉模糊。

2009年,俄罗斯石油同中石油签署了为期20年,每年向中国供应1500万吨原油的合同。

2013年6月,中俄签订史无前例的大宗合同,俄方将在25年内向中国增供3.6亿吨原油(每年1440万吨),按照目前的油价,合同总价值达到2700亿美元。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中方将为这笔交易支付预付款——大约650至670亿美元,可以缓解俄油的负债率,并建立相应管道。

作为以能源为支柱的民族主义情绪激烈的大国,俄罗斯致力于获得原油定价权,从原油基准价、原油支付结算货币等层面摆脱美元的影响。

这是艰难的挑战,俄罗斯很难取得成功。

国际原油实货交易主要采取基准价加上升贴水的计价方式,总体而言,西半球主要挂靠西德克萨斯原油(WTI)计价;而挂靠BRENT的主要是西欧、地中海和西非地区出产的原油,比如俄罗斯的URALS(乌拉尔原油)、利比亚的SARIR(萨里尔原油)和尼日利亚的BONNY LT(博尼轻质原油)。挂靠迪拜(DUBAI)的是中东地区出产的原油。俄罗斯的基准价并非受到全球尤其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消费国中国、日本、韩国等国的认可。

作为定价权的第一步,俄罗斯试图2010年3月试图让原油交易进入统一的交易所。而后,随着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出口ESPO原油,一些机构希望ESPO原油成为亚洲原油市场基准价,但该原油价格与阿联酋迪拜原油(Dubai)挂钩,以迪拜价为基准进行升贴水。一旦优质的布伦特油与迪拜价差收窄,与迪拜挂钩的ESPO油优势也就消失。

有意思的是,俄罗斯ESPO原油是俄罗斯向中国出口俄罗斯管道油的价格基准,而ESPO与迪拜价格挂钩,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在新加坡交易的迪拜价格。但是,俄方与中方究竟以什么价格作为长协价,还是以迪拜价格支撑的ESPO油价作为标准,双方并未透露详细信息。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帐面究竟是亏是赢,除了局内人,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

2009年第1期的第一期《俄罗斯研究》上,刊载刘旭《俄罗斯与东亚国家国家》一文,明确指出从原油出口价格的视角,对俄罗斯、对欧洲和对东亚国家的原油出口价格、俄罗斯原油和中东原油在东亚国家的到岸价格进行比较分析,根据东亚国家进口俄罗斯原油的价格现状对未来通过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道的出口原油价格作出预测。从价格的角度出发,通过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道出口的原油价格,有很大可能要高于目前中俄间的铁路原油贸易价格,也要高于同品质中东原油的到岸价格。因此,打通俄罗斯能源上下游产业链至关重要,由于欧洲制裁,中国取得了一些进步。

2014年5月21日,在俄罗斯总统普京离开上海返回莫斯科前的最后一刻,中俄签署了一份为期30年、总价高达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合作协议。协议商定,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输气量逐年增长,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30年,总价为4000亿美元。

今年11月9日,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周吉平分别与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俄油)总裁谢钦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工股份公司(俄气)总裁米勒签署了《关于万科油田项目合作的框架协议》和《关于沿西线管道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框架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