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期中国政府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一带一路”描绘的图景也越来越清晰。中国外交部、中国商务部、中国发改委共同参与发布《愿景》,表明“一带一路”涉及外交、国际经济、投资和发展规划,是一项目标宏大的国家战略。另外,相关领导小组的人员配备也反映其政策优先级别之高:一端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端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一带一路”横跨亚欧大陆,涉及三大洲数十国,展现了大国外交的纵横捭阖。联通中国国内、国外,沟通开放、改革,贯穿投资、贸易,该政策反映了“走出去”战略的升级,也体现了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乃至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升级。

然而,对“一带一路”的反应存在国内外的落差,也可以看出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人士观点的不同。自2013年推出以来,“一带一路”在国内风生水起,但海外的关注主要还是来自政界、学界、智库的专业人士。但是,随着具体规划落地,相关机构设立,特别是今年“两会”和博鳌论坛的巨大传播效应,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身处海外的我也感觉到,国际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显著增加,微传播渠道中的相关内容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例如我近期也接到一位远在新加坡的商界朋友的来电询问。那么,“一带一路”出招的目的是什么,影响会怎样,对国际政经大棋局意味着什么呢?

“外势”和“实地”的相互转换

在传统的围棋战略思想中,“外势”与“实地”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地”的累积决定胜负,而“势”却可以转化为“地”并对最终胜负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弈者须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必要时又需要在两者间进行转换。从这个角度看,“一带一路”的推出如同围棋中盘的必胜手筋,一旦落子,其影响将是深远的。

首先,“一带一路”可以将中国在经济领域多年累积的“外势”向“实地”转化。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带来了长期的超高速增长,同时也导致了工业产能和外汇资产“两个过剩”,而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发展方面的“两个经验”也特别值得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面对保增长的迫切需要,如何拓展海外需求,将资本和产能方面的“外势”向经济增长的“实地”转化,这是“一带一路”推出的现实考量。同时也应看到,中国之所长正是很多低收入国家之所短,这就提供了取长补短、互利共赢的可能,这正是“一带一路”经济逻辑的基础。

其次,“一带一路”可以帮助中国将经济规模上累积的“实地”向国际经济秩序的“外势”转化。实际上,基于其现有经济总量、贸易规模、外汇储备,以及不断增长的海外投资和发展融资,中国完全可以在推动全球化进程和完善世界经济治理体系中有更大的作为,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在这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一带一路”离不开国际发展融资的配套,而亚投行等多边机构的设立将弥补中国所擅长的双边渠道的不足,特别是有利于应对后者所面临的一些外部挑战。具体出资只占外汇储备的极小部分,但中国能从中获得的各方面收益则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