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周前(2015年3月6日),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沈大伟(David Shambaugh)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一篇题为“中国崩溃论”(The Coming Chinese Crack-up)的文章。此文指出:“中国共产党统治的最后阶段已经开始,它退出历史舞台的速度将超过许多人的想象”,中共的覆灭过程“可能是漫长、混乱和充满暴力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文章即刻在海内外掀起一阵波澜,可以想见它在中国引发的热议。很快,中共的“喉舌”类媒体《环球时报》刊文,宣称作者的动机有问题,断定这是“学术研究的败笔”,并警告“沈大伟如果做‘中国崩溃论’的先锋鼓吹者,他的学术结局一定是悲剧性的”。

许多中国学者在对沈大伟观点表现出惊讶之余,会好奇这样一位长期的“温和派”,怎么突然转变立场,提出“中国崩溃论”?中国官媒也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指责沈大伟“前后矛盾,情绪化,对耸人听闻结论的热衷明显高于对搜集新证据的热情”,有着“过山车般的逻辑”,其“学术作风和操守”存疑。要知道,沈大伟过去几十年来一直对中国和中共持乐观的看法。

想要完整了解沈大伟的观点及其演进,最佳的途径无疑是直接阅读他的学术著作和文章。熟悉沈大伟的人知道,他对中共看法的转变至少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始了。2013年,沈大伟出版了《中国走向全球:不完全大国》(China Goes Global: The Partial Power)一书,在这部三百多页的著作中,沈大伟一改之前看好中国的立场,第一次系统性地表现出悲观情绪。在此后一年多时间,沈大伟多次发文,不断诠释此书观点。如果说该书是其研究生涯的一个转折点的话,那么,经过两年多,特别是通过对中共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中国政局走向的观察,沈大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只是今天的他更为悲观了。

沈大伟是学者,更是凡人。既如此,我们就不应指望所有人都同意他的观点,更不能要求所有人都高兴。让我们暂且将沈大伟具有争议的结论搁在一边,看看最近几年他都说了什么,说对了什么。毕竟,谈论别人的正确远比指责其错误更让人愉悦。

先简要回顾一下“中国崩溃论”发表前,沈大伟对中国的看法。2007年,沈大伟出版了《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适》(China’s Communist Party: Atrophy & Adaptation)一书,该书认为中共通过学习和适应,尤其是能够借鉴前苏联垮台的经验,有潜力去克服和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比如腐败以及重塑权威等。这本调子相当温和的书很快便有了中译本。

依沈大伟的介绍,《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适》关注的是中国内部政治问题,而耗时五年完成的《中国走向全球:不完全大国》谈论的是中国走向世界以后的情形,重点在于阐释中国的对外行为及其政治后果。因此,这两本书似属姊妹篇,尽管它们的调子完全不一样。

在《中国走向全球:不完全大国》中,沈大伟从中国的全球定位、外交、全球治理、经济、文化以及安全等诸方面反思了中国的全球影响,首次得出了悲观的结论。通过对中国现状与困境的分析,指出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成为有影响力的大国。中国距离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球大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的话。即便如此,中国也永远不会“统治世界”(英文版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