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全球经济波动,中国经济放缓,人民币话题再次重获关注,人民币汇率今年何去何从,新兴市场资本外逃对于中国经济几何,人民币今年有无可能进入特别提款权(SDR),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经济改革如何协同?……FT中文网对人民币话题保持持续关注,近期陆续推出《人民币国际化》专题,本次邀请屈宏斌、张明、艾伦·惠特利(Alan Wheatley)展开讨论,敬请关注。编辑事宜,可联系jin.xu@ftmail.com。
自2009年正式拉开序幕以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过去六年间的发展,可能超过了市场上几乎所有人的预期(编注:可参见作者前文《中国金融改革路径分析》)。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国际贸易、跨境投资的扩张、金融改革深化带来的利率、汇率进一步市场化,国内股票、债券市场规模和开放程度的提升,人民币资本账户可兑换进程的加快等,均让人民币跻身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条件趋于成熟。截至到2014年底,以人民币结算的贸易已占到中国进出口总额的22%,人民币已经是全球第9大交易货币,第5大支付货币和第2大贸易融资货币。此外,官方统计显示30家央行与货币当局已把人民币纳入了外汇储备。人民币成为下一个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指日可待。
国际储备货币的四大条件
历史经验表明,一国货币如若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通常需满足如下条件。
首先,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以美国为例,二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生产占据全球半壁江山,1950年美国GDP占全球比重更是高达27%。美元也是自那时开始崛起。同样,日元和欧元的国际地位的凸现,也伴随着该地区经济的复兴。日元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跻身国际储备货币,彼时日本GDP占全球比重约10%。欧元区在1999年经济总量占全球的22%左右,之后欧元的国际地位亦显著提升。
其次,金融市场发达并深度开放,从而该货币在跨境交易中可被广泛使用。上世纪前半叶,在美元的国际化进程中,其金融市场的三大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即:美国银行的全球扩张,银行间市场的形成以及美联储的大力扶植。当时的美联储鼓励进出口商们使用美元作为贸易结算货币,支持美国银行全球布局并为其提供优惠利率,力邀他国央行在美投资,并为积极为战后欧洲提供美元贷款。通过上述方式,美国金融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并日臻完善,为美元走向世界铺平了道路。
第三,政策的大力扶植。纵观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后两者的经济体量加在一起与美国大致相当,但欧元和日元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远逊于美元。究其原因,美国政府对该国货币国际化的支持力度大大高于后二者。日本政府对日元的支持力度不够且为时较晚。日本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全面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管制并推行日元国际化,而彼时日本经济已经从顶峰阶段开始下滑。类似的,欧洲央行对欧元的国际化采取了放任自由的态度。欧元的广泛使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进出口商觉得使用欧元结算更便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