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在“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对中国保险业作了一段评论。这段简短评论被腾讯财经以《吴晓灵吐槽保险公司不务正业》为题刊载,迅速在业内引起热议。
吴晓灵的原话是,“目前国内的保险业偏离了经济补偿和风险分担的保障功能,更多趋向于储蓄化和投资化。”上述报道也提到:“吴晓灵认为目前保险业已经出现了偏离主业情况,特别是寿险,经常用高收益理财产品吸引用户投保,她谈起这种偏离带来的后果,即导致国内商业保险不发达,社会保障功能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来承担。”
这篇简短的报道和近期中国官方对保险业的主流宣传基调是明显相左的。
就在两个月前,3月25日,中国官媒——《人民日报》罕见地以《保险业交出亮丽成绩单》为头版头条,报道了中国保险业当前“形势一片大好”。该文指出“十八大以来,中国保险业发展渐入佳境:2014年全国原保费收入增速达17.5%,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高的一年”;“一年来,保险业攻坚克难,优化结构,提质增效,创新驱动,释放行业发展活力和潜力,实现了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亮丽的成绩单,来自保险业全面深化改革的扎实举措”。央视也转载报道了这片头条的相关内容。
在一片赞歌声中,业内突现一句负面声音,“亮丽成绩单”与“吐槽保险公司不务正业”所制造的强烈的对比,自然会引来业内人士普遍关注。
一方是《人民日报》和央视,一方是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现任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都很权威,人们应该相信谁?面对权威机构或官员截然相反的评论,人们难免心生疑惑:中国寿险业真实情况是怎样?
根据我对中国寿险业“旁观者”式的长期观察,我个人倾向于认同吴晓灵的观点。只是《人民日报》和央视可能也没有错,毕竟它们所绘制的“亮丽成绩单”中,所晒出的都是实打实的数据。
数据自然不会说谎,但对数据、对评价指标的选用却大有学问。基于不同数据、不同指标所制作出的不同成绩单,其导向是大相径庭的,其打分结果自然也会不同,甚至会得出完全相反的判断。例如,连保监会主席都说“不能总是盯着保费、利润,要跳出保险看保险”(见《人民日报》评论文章《以“大情怀”肩负“大担当” ——保险业一年来改革发展纪实》),但是《人民日报》所绘制的“亮丽成绩单”中的第一项指标就是“全国原保费收入增速达17.5%”,第二项指标就是“保险公司经营利润同比增长106.4%”。
保费规模、利润指标是重要的,只是在“更多趋向于储蓄化和投资化”的中国寿险业,这两项指标越好,越发体现出保险保障功能的严重不足,就越发能够支持而不是否定吴晓灵的观点。
2014年保费收入大增,有多少是因为高现金返还、超短期、保障功能几近于零的万能险热卖而造成的?2014年利润大增,有多少是因为“投资化”的保费进入到“疯牛”股市而造成的?
作为党的喉舌,《人民日报》盛赞保险行业的发展和贡献,其实是令人振奋、尤其是让我这样的保险从业人员感到振奋的,这起码体现了国务院2014以来对保险业的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的支持力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