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策制定者们时不时会产生新的问题。不久前他们的问题是,一个崛起中的中国是否会致力于成为战后全球体系中“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现在围绕北京牵头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简称亚投行)正争议不断,他们又提出质疑,一个已经崛起的中国是否计划建立一个新的国际架构,与1945年确立的以美国为首的秩序融洽并行?

在中国,人人都在谈论习近平的“一带一路”倡议,然而似乎没人确切地知道它的含义。上周,由德国马歇尔基金会(German Marshall Fund)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Shanghai Institutes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联合主办的斯德哥尔摩中国论坛(Stockholm China forum)年度会议在广州举行,与会专家与政策制定者经仔细考虑得出了六种描述和解释。尽管如此,大家似乎都明白这个向西推进的行动是习近平的一出大戏,一个宏大的欧亚战略,它将毫无疑问地将中国推升到全球大国的地位。

谦逊曾是中国崛起过程中的标志,如今这一标志已不留一丝痕迹。认为中国或许对邻国过于强势就是犯下了“20世纪思维模式”的错误。北京方面表示,21世纪的头脑会把中国力量视作一个简单的地缘政治事实。不过,说到利益攸关,大国并不会满足于参加别人的俱乐部,他们会创立自己的俱乐部。

令人困惑的是,习近平“一带一路”计划中“路”的部分并不是要追寻古代丝绸之路,而是要扩大和获得通往中东及欧洲的海上航路。北京方面一向将马六甲海峡视作危险的瓶颈,因此转向了印度洋。该计划的蓝图包括在巴基斯坦建立一个深水海军基地,以及经缅甸和孟加拉开辟另一条入海航路。随着北极冰川融化,北京正在开辟北面通向欧洲的海上航路。根据中国最新的军事战略文件,中国海军已经超越了近海水域防御,进入“远海防御”。

至于“带”的部分,其雄心不仅仅局限在公路和铁路,尽管官员们明显为一条新的铁路货运路线感到自豪,它将载着中国货物从郑州经俄罗斯,由陆路抵达汉堡。习近平宣布将向巴基斯坦提供420亿美元一揽子援助计划,这是帮助中国向西推进的协议和交易拼图中的一块。中亚地区几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将以天然气供应合同,换取发电站、工厂和管道。中国和阿拉伯海之间还将修一条铁路和一条高速公路。这些连接中国与非洲之角和欧洲的新纽带将加快欧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一带一路”计划有种人人都有份的特质。在斯德哥尔摩论坛上,有人怀疑该计划既是一个大战略,又是一种展示,一幅全景图,它以一种组织性理念出现,将各种不同的目标、动机和项目集合在一起。

因此,援助巴基斯坦是因为中国想要限制巴基斯坦的伊斯兰极端分子对新疆维吾尔分裂分子的支持。分布在整个地区的众多基础设施项目是为了吸收中国过剩的工业产能。进入所谓的中亚“斯坦”诸国(中亚地区国名中带有斯坦的几个国家),是对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在乌克兰的军事冒险主义导致俄罗斯势弱的机会主义应对;与莫斯科签订的天然气大笔交易也是如此。当然,在一切行动的背后,是确保自然资源和能源供应的生存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