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世界经济秩序陷入瘫痪,因为全球几个最强大的国家之间发生了战争。一个世纪后,强国不愿再流血——吊诡的是,这可能成为触发又一场全球经济崩盘的导火索。

当昔日的统治者想重划版图时,他们会派出骑兵。如今,主要“战场”落在经济领域。在许多“战区”,制裁取代了军事打击。竞争性贸易制度变得跟军事同盟一样重要。美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勒特韦克(Edward Luttwak)称之为地缘经济较量,由“商务语法和战争逻辑”界定。

于是,企业就成了被瞄准的目标。它们可能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地被卷入母国政府所做决定引发的轩然大波。2012年,一些中国公民出于对东中国海(East China Sea)岛屿主权争议的愤怒,对丰田(Toyota)、本田(Honda)和日产(Nissan)等在华日企进行了抗议。当时的一份调查发现,41%的在华日企考虑将业务迁出中国。反过来,抗议中国在争议水域部署钻井平台的越南示威者,去年洗劫了该国的中资工厂。

有时,客户并非出于自愿抵制公司,而是因法律所迫,不得不回避相关企业。如今生效的制裁措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并非所有国家受到同等影响:实力更强的经济体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大于自身受到的伤害。但是,对那些看到多年投资毁于一旦的公司而言,这丝毫提供不了任何安慰。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和入侵乌克兰,招致欧盟的制裁。俄罗斯则采取报复行动,禁止进口欧盟(EU)食品,这已导致牛奶价格崩盘,危及英国奶农的生计。制裁的结果还包括,未来两年德国汽车制造商在对俄销售方面的损失将达150亿欧元。

贸易谈判也已成为一件经济武器。随着达成全球贸易协定的希望逐渐破灭,大量的双边和地区贸易谈判正在进行。但是,地区强国无意用单一制度将世界联接起来,而是试图创建有大门把关的市场,以实力较弱国家的利益为代价,让本国企业获得优先准入。乌克兰危机最初就是由两个这类项目之间的碰撞引发的——俄罗斯争取乌克兰进入其欧亚联盟(Eurasian Union),欧盟则试图吸引乌克兰加入其东欧伙伴关系(Eastern Partnership)计划。希望提高邻国对自己依赖性的中国,则在亚洲力推自己的地区贸易协定,欲与美国主导的地区贸易协定分庭抗礼。这些相互竞争的协议制定了不同的规则,反映出发起国的利益。希望两面下注的国家或许会发现很难调和。

曾有一个乐观的理论称,跨国公司将使那些曾经敌对的国家变得更加相互依赖,而这将会让跨国公司成为推动和平的一支力量。(报纸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把全球供应链的兴起称为“戴尔冲突预防理论”。)按照这种理论,保证开放、可预测的规则,让企业蓬勃发展、不受政治边界的妨碍,是符合政府的开明利益的。

但是,强国之间紧张局势加剧,却在把有时充当白马骑士的企业变成牺牲品。多边机构本应成为双赢合作新时代的良性监督人,眼下却成为地缘政治竞争的战场。

企业在投资海外之前很可能会慎重考虑。已经走出去的一些公司现在将退回本土。还有些公司注定在一场自己无法掌控的游戏中扮演无利可图的角色。不过,无论企业领袖如何对冲当今不确定时代的危险,他们都必须呼吁重返世界在不久前重新发现的路径。没有强势领导人推动约定的国际准则,经济一体化进程将发生逆转。

注:本文作者为泛欧智库——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主任。

译者/邢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