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日债违约后,今年已经注定成为中国打破“刚性兑付”的元年。自年初中诚信托信用事件以来,中国国内对于打破刚兑的呼声日高,最终在超日债这支民企产业债上实现了零的突破。不过,严格说来,刚兑的焦点其实并不在产业债,而在城投债。中国地方政府能否保住刚兑的神话,才是今年最重要的看点。

至少市场并不认为今年地方政府将出现违约。超日债违约后,一些低评级的民企债券出现无量下跌,城投债市场稍有震动,整个市场并未出现中低等级信用利差的整体飙升,金融机构也未恐慌性抛售。平淡的市场反应显示出,中国的核心信用风险并未暴露,投资者对地方债的如期兑付依然有着充足的信心。相比之下,2011年年中的那场云南城投违约风波,由于直指地方债违约,一度导致信用债市场崩盘。从前后两桩事件的迥异结果中,我们不难读出市场对信用风险的判断。

但地方政府真的不会违约吗?众所周知,地方债不仅是财务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地方政府要违约,除了自身财力脆弱,实在撑不下去了,还需要得到中央政府的首肯,并在有关部门的引导之下,实现有序违约。上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广东省的融资平台广国投,便在时任常务副省长王岐山的主持下,实现了破产清算。相信未来如果真的出现地方债违约,也将采取类似的处理方法,在中央(或者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对融资平台实施破产。至于到底由哪个级别的政府出面,取决于破产的层级与规模。考虑到当前地方债主要集中在市、县一级,而不在省里,地方政府出面的可能性较大。

关键是政治决心。中国政府真的会容许地方债违约吗?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透露出了这种可能性。在日前召开的一次论坛上,李稻葵表示,中国地方债问题及风险不大,属于局部、小型及可控危机。地方债问题暂时不会对经济产生太大影响,主要由于国内居民储蓄率高,中央政府债务水平也较低,有足够空间解决地方债务。值得注意的是,李稻葵认为,中央将允许部分地方政府出现债务违约,以便进一步进行债务重组。预计违约将于今年下半年发生,这是改革的一部分。

目前尚不清楚这位央行前顾问有关“下半年违约”的预期,到底出自个人判断,还是中央决策层借口吹风。不过,从一些中国官员——包括国务院总理的表态中,我们不难读出类似的意思。在“两会”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针对金融产品违约指出,“确实个别情况难以避免,我们必须加强监测,及时处置,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在日前举行的一次论坛上,中国央行副行长潘功胜更明言,刚性兑付使市场不能进行有效的风险区分和确定合理的风险溢价,错误地抬高了无风险收益率的水平,导致风险累积。“让一些违约事件顺应市场的力量而自然发生,有利于强化市场纪律的约束,端正产品发行者和投资者的行为,有利于财富管理市场的健康发展。”——结合这些连续的表态,中央容许部分金融产品违约的意图十分明确。问题在于,在什么时候,由谁来开这个头?

中国国家审计署及各地审计机关发布的政府性债务报告,能够给予我们一定的线索。在期限结构上,据统计,有22.92%的地方债已于2013年7月-12月到期,2014年到期的则有21.89%。目前来看,地方政府多以借新还旧以及债务展期的方式,化解到期压力。如果以展期一年计算,这意味着,在近几年中,2014年下半年的偿债压力将最为艰巨,恰好印合了央行前顾问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