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有很多要担心的事情,唯独没理由担心中国,但如今,后者也开始让他们担心了。中国经济的趋势增长正在放缓,与此同时,中国央行为遏制致命的信贷热潮而采取的行动给市场造成了冲击。

金融困境出现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明显。近期人民币的贬值和铜价、铁矿石价格的暴跌,是中国前景变化的最新明证。它们并不是什么随机事态或是运气不佳的产物,而是一个复杂经济转型的若干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这一转型会对世界经济和动荡的金融市场产生通缩影响。

2014年头两个月,工业信心和产出指数、零售额、固定资产投资以及新增信贷均弱于预期。年初经济增长放缓适逢中国的春节假期,这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但在过去两年,政府每年都通过批准加快信贷增长和基建支出来抵消这一放缓。这一次,这些选项要么是不可行,要么是风险太大,因为政府正在努力改变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改变最明显的是金融业,市场力量正在慢慢介入。中国央行宣布,计划到2016年时实现全面的利率自由化,并准许民企进入金融业。它已然推出了一个双向的人民币交易市场,并将人民币汇率交易区间拓宽至每日中间价上下2%。这些措施和其他影响影子银行的政策改革,可能已经在遏制地方银行、国企和民企的信贷、外汇和利率套利行为。

中国总理李克强上上周证实了这种态度的变化。他表示,随着政府逐渐放松金融监管,人们应当为债券和金融产品违约做好准备。李克强表态前不久,中国发生了首起企业债券违约,还有一家大型钢厂未能如期偿还贷款。

经济增长放缓,长期产能过剩,关键行业债务偿还困难加剧——这些现象变得越来越常见,加大了供应商和采购商发生连环违约的风险。最近,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高级官员李新创针对产能过剩问题表示,问题的严重程度“或许超出想象”。

在中国国务院展开的行业调查中,71%的受访者称,钢铁、铝、水泥、煤炭、太阳能电池板和造船行业的产能过剩“比较或非常”严重。

不过,上上周的市场恐慌主要围绕着铜。铜价今年已下跌近15%,如与2011年的峰值比较,跌幅已逾三分之一。一大批黑色及有色金属均出现价格下跌,波及范围从珀斯延伸到秘鲁。

贱金属价格暴跌背后的原因,与之前那波价格暴涨刚好相反。在那波暴涨中,中国的巨大需求使得其贱金属消费量升至全球产量的40%左右。不论其人均收入如何,其人均贱金属消费量已远高于其他任何新兴国家。

简言之,中国曾经助推生产商和矿商走上上坡路,但随着大宗商品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中的占比和强度逐渐下降,它正在抽走这种推动力。

市场价格大幅波动,还来自一些更加难以捉摸、投机色彩很强的原因——有人以铜和铁矿石作为抵押品获取贷款,或用它们在国外融资并将资金带回本国花掉或借出。随着主管部门限制新增信贷和影子金融业,物价(包括抵押品价格)的下跌将令参与者面临损失,令市场面临廉价抛售的风险。

物价下跌对新兴市场和全球经济的传导效应,很可能会是破坏性的,尽管其对消费者实际收入的积极影响最终将占据上风。

不管怎样,中国的经济转型正在发生。中国领导人只能选择如何管控转型,以及何时纳入可能是痛苦的调整。明智的建议是现在忍受这种痛苦,以免将来出现更残酷的结果。但政治阶层是否有意愿和能力这么做?这还很难预料。

一种仍然存在的可能性是,中国不计后果,扩大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支出以及新增信贷,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让人民币贬值。这会大大改变基本剧情,但结局将更加富有戏剧性。

本文作者是瑞银(UBS)高级独立顾问,曾任瑞银首席经济学家

译者/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