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2014年全年增长放缓至7.4%,引发各方关注。虽然这是1990年以来的最慢增速,也是1998年以来首次未能实现目标增速,但经济表现仍略胜市场预期,而且中国经济规模更是首次超过60万亿元。2014年全年经济表现主要归功于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数据显示,服务业占中国经济总量约50%,2014年服务业全年增长8.1%,高于前三个季度的7.9%。而第二产业全年增长7.3%,略低于前三季度的7.4%。

过去十多年,中国经济增长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趋势保持一致。2013年以来,GDP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趋势的不一致性逐渐扩大,原因是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开始明显超过制造业。因此,由服务业带动的经济结构调整,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持续超过市场预期。

这些趋势的持续将预示着中国逐渐转入经济的“新常态”。中国经济能否成功软着陆,笔者认为2015年的转型路径还有不少变数。

通缩风险上升,货币政策仍难放松

经济增长放缓加上快速去通胀化将成为2015年中国经济的基本态势。由于国内需求持续疲软,中国进入了快速去通胀化的过程,其中CPI下跌至2%以下而PPI也连续近3年多处于负增长。此外,中国的产出缺口也一直处于负值、房地产市场持续疲软、人民币汇率走强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也将加速去通胀化。快速的去通胀化可能导致“资产负债表式衰退”的经济放缓,尤其考虑到中国企业在金融危机期间大举借贷。PPI通缩则可能导致企业面临的实际利率水平上升,从而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债务负担。2015年的CPI可能约为1.8%,低于去年2.0%的增长,PPI在今年上半年也将可能继续处于负增长。

因此,去通胀化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风险,这可能导致中国出现通缩。虽然政府仍然有很多政策可以改变目前这种价格形势例如,政府可以利用目前低价格的环境推进价格改革,从而使得中国的要素价格(水、能源和电力)都得以市场化。但这些政策的推出,也会使企业成本上升,由于需求不旺,利润进一步下滑。

市场普遍认为,未来货币政策将进一步放松,由此来改变通胀预期以及未来通胀的走势。所以市场对央行降准降息的预期在加强,笔者也预料全年可能一共降准150个基点,并降低存款利率最多50个基点。货币政策的放松将帮助企业去杠杆化,并降低企业违约的风险。此外,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也将促进结构改革进一步推进。

但李克强和周小川近期在达沃斯的讲话对这种市场预期大泼冷水,其言下之意预示着2014年货币政策的模式将会延续,市场对中国经济问题和金融风险过于悲观,过于夸大挑战,同时也没有决策者更了解中国经济的病症。

笔者认为,中国在结构转型中需要稳健的货币政策,也需要有效的货币政策。去年货币政策的运作模式有很多新意,但有效性有待提升,比如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没有解决。银行在经济上行中只会锦上添花,而在下行时不会雪中送炭,这一特质意味着,在经济进一步放缓通缩风险上升时,银行会收紧信贷或者信贷继续向国企集聚。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处境更加举步维艰,很容易引起倒闭潮,而建筑业的疲软和制造业的困境是否又会带来失业潮的风险。这些风险也可能滞后改革调结构的政策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