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本文为作者“一带一路与中国外交转型”观察系列之二。

1月初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拉美与加勒比共同体首届部长级会议,从规模与效果上看,无疑是一个成功的会议:33个拉美共同体成员国派出了40多位部长级官员与会,其中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四国元首亲自出席;会议通过了《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合作规划(2015-2019)》等三个成果文件;中国与委内瑞拉签署了200亿美元的合作项目贷款协议,与厄瓜多尔签署了53亿美元的贷款协议,与哥斯达黎加签署在哥建立经济特区的协议;巴拿马总统巴雷拉倾向于把下一次的会议提升至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层次;习近平主席还在开幕式中宣布,中国将在5年内向拉共体成员提供6000个奖学金名额、6000个来华培训名额、邀请1000名拉美政党领导人访华,并通过“未来之桥”项目培养千名中拉青年领导人。

至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7月访问拉美时插种的果苗,已经花绽多枝。

新一届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而发展中国家则是这一战略的主要目标国。为此,中国政府把中拉论坛这个主场外交年度第一幕定位为“全方位外交的开局之作”。这个论坛是继非洲、阿盟、海合会、东盟之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集团之间的又一个合作机制。中国已经与成员多数是发展中小国家的太平洋岛国论坛建立“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与南亚联盟工商会合作建立“中国-南亚商务论坛”。因而,中拉论坛的建立,意味着中国与全球发展中国家集团之间,实现了合作机制“全覆盖”。接下来的任务将转为各个合作机制的强化与合作层次的提升,如商务论坛扩展为经济论坛甚至综合性论坛。

与此相关的背景是正在发生的中国外交大转型:新一届中国政府在理念上倡导以“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特点的新型大国关系和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而在实际外交中中国也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老常态转向“主动进取、奋发有为”的新常态(赵可金与阎学通),从“不”外交转向“有”外交(庞中英),从“针对大国”的外交转向“我是大国”的外交(徐进);对外战略上,提出“一带一路”构想并发力加以落实。

那么,拉美在中国的国际战略中将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是否可望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又一个终端,且重要性不逊非洲?

拉美政治上属于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民粹主义、依附论等左派思潮在许多拉美国家比较有市场。外交上拉美国家分为“亲美”与“反美”两个阵营,且后者的声音明显大于前者,“搞得定民众搞不好经济”的政治强人不时涌现。拉美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优于非洲,但发展缓慢且波动性大,甚至出现阿根廷这种从发达国家行列“掉入”发展中国家行列这样的特例。迄今为止,大部分拉美国家经济结构与产业政策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低下,以至于中等收入陷阱、贫富悬殊、通货膨胀、高负债率、工业品缺乏竞争力成为“拉美标签”。社会秩序方面,一些国家深受毒品泛滥与治安不佳之苦,社会福利制度不够完善。文化上,民众受教育程度高于非洲,天主教的影响居于支配地位。宗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经济学的一个研究领域,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天主教影响力太大是拉美发展水平不如美加的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