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Apple)的生产力会超过中国的购买力吗?按照有些高管和投资者的说法,中国仿佛是一个没有止境的市场。只要你能搞定繁文缛节,打通经销渠道,你就可以卖出无限量的汽车、药丸、保单、小器具或飞轮。所以,提出任何公司可能大到超出中国市场的承受力,听起来会有点像约翰•列侬(John Lennon)的1966年那句断言,即披头士(The Beatles)比耶稣更伟大。

苹果显然还没有在中国市场上饱和,在其昨日公布的最新季度财报中,苹果的中国销售额增长55%,至160亿美元。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但这意味着销售大约2000万部iPhone,相当于平均每60个中国人购买了一部iPhone(加点油啊,弟兄们!)。苹果在美国的销售额为310亿美元,这暗示了中国市场还有多大潜力。

然而,情况并不是在中国每个人都会去苹果北京专卖店外面大排长队。巴克莱(Barclays)估计,中国有半数人口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去年中国市场销售了3.9亿部智能手机。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7000美元,而一部iPhone 6平均售价略低于700美元。苹果在中国的普及率不会很快达到美国水平。

而且当地竞争非常激烈。中国的竞争者小米(Xiaomi)、联想(Lenovo)以及华为(Huawei)都聚焦于价格较低的手机,但都在向高端手机进军。

但在评估苹果的前景时,过度看重增长可能是个错误,经常性收入可能才是关键概念。

苹果在财务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其维持价格的能力。消费电子产品的价格几乎普遍在下降。但通过增加功能和采取明智的营销策略,苹果保持住了iPhone的高价位。上一季度iPhone——进入市场7年后——平均售价为687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Canalys的分析师估计,截至去年12月的三个月里,苹果iPhone在中国的销量超过了其他所有品牌,这是一次显著的复苏,其销量在此前一个季度曾跌到第7位。这一局面可能不会持久。但只要苹果主导着中国的高端市场,而那些顾客们变得依赖苹果的应用和服务套装,苹果的模式就会一直奏效。苹果在上一季的增长——包括中国和其他地方——也许不会持续。但通过将定价维持在支持40%毛利率的水平,其股价可能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Lex专栏是由FT评论家联合撰写的短评,对全球经济与商业进行精辟分析

译者/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