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World Bank)最近发表预测,作为亚洲新兴市场大国之一的印度,经济增长率将超越另一新兴市场大国——中国。这是个老掉牙的预测,如果此次得以应验,那么正确的反应大概是:也该到时候了。在中期内,印度增长率超过中国可能主要反映出两国在经济周期中的相对位置,但假如印度想在长期内维持这一地位,就需要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领导下的印度政府在自由化改革中做得跟说得一样好了。

事实上,印度经济增速超过中国成为新奇观点,是对印度过去几十年政策制定的控诉。印度所处的发展阶段比中国早得多(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印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中国的一半),追赶潜力本应是巨大的。

然而,尽管印度已成功创立了世界一流的软件和商业服务公司,但一直没能在制造业实现广泛起飞,而许多亚洲国家当年都是凭借制造业起飞摆脱了贫困。不过这一点是可以纠正的。在基建、供电、过度监管以及腐败等领域,可供经济改革者摘采的低垂之果那么多,压得整棵大树几乎要趴到地上。中央的政治僵局,以及大多数改革必须在国家层面展开的事实,束缚了政府(哪怕是一个真正想改革的政府)实现彻底变革的能力。

显然,印度当前的前景中有一个很大的周期性因素。印度央行(Reserve Bank of India)行长拉古拉姆•拉詹(Raghuram Rajan)实施的货币政策堪称典范。2013年末,他及时加息,迅速平息了通胀。因此印度经济才能在去年获得强劲的增长动力,而同时期的土耳其、巴西等许多国家面对高通胀和货币走弱都不得不大幅加息。上周印度央行判断自己有足够的空间放宽货币政策。

印度央行已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莫迪政府在实行削减财政赤字、并私有化一系列企业的计划上,却还没有显示出与前者旗鼓相当的能力。私有化运动遇到了困难,而且如果不大幅削减开支,印度今年看上去很可能实现不了赤字与GDP比例为4.1%的目标。

莫迪的自由化运动已遭到利益集团的激烈反对。煤矿工人举行了一次大罢工,抗议他的计划对腐败、低效的煤矿行业放松管制,罢工者迫使政府同意举行新的谈判,考虑他们的诉求。同样的情况可能在一个又一个行业中再现。

如果莫迪取得成功,长期利益可能是巨大的。与中国相比,印度有几个长期优势。首先,印度的人口结构比中国要有利得多,即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相对要多得多。其次,中国尚需要一场政治剧变才能成为一个繁荣的自由民主国家,而印度只需改进已有的不完善的民主制度。第三,中国以制造业快速发展为特点的经济扩张阶段即将走到尽头,未来可能会发现增长更难实现。

过去几十年,印度经济增速超过中国的预言已经落空过如此很多回,使得再一次作此预言成了件冒险的、甚至近乎鲁莽的事。不过,凭借去年在大选中的压倒性胜利,以及印度目前乐观的宏观经济形势,莫迪得到了长久以来的一个最佳机会,可以将印度巨大的、但未得到利用的潜力多发挥出来一些。

译者/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