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维利亚座落在西班牙南部。瓜达基维尔河从这里流向大西洋。这里的港口是16世纪西班牙和美洲贸易的最重要的枢纽。清晨的迷雾尚未散去,港口上就有熙熙攘攘的人们在焦急地等待。终于,船队的身影出现了。一艘、两艘、三艘、……,有时候船队会有上百艘船,在战舰的护卫下,凯旋而归。岸上一片欢呼。人们各自忙碌起来。工人们忙着把货物搬运下来。水手和官员们一丝不苟地查验货物。船上运来的最重要的货物是来自美洲的金银。这些金银被装进箱子,箱子上了三把锁。负责验货的官员互相监督,三个人每人各拿一把钥匙。有些金银就地铸成了硬币,但更多的金块被运回皇宫,好让皇帝看看他朝思暮想的宝贝。

16世纪,大量金银流入西班牙。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520年之后黄金开始流入西班牙。1590年,流入西班牙的黄金达到顶峰,之后又持续了30多年的时间,年复一年,黄金如潮水般涌入,直到1620年之后,黄金的流入才开始减少。到16世纪末,欧洲的黄金存量比1492年时增加了五倍。1530年秘鲁发现了特大银矿,过了20多年,白银也开始大量流入西班牙。

西班牙走了好运,天上掉下了馅饼。不,天上持续不断地下了一百多年的馅饼雨。当时,西班牙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庞大的帝国,看起来,借助源源不断的金银流入,它一定能成就千秋万代的霸业。但恰恰是黄金的流入,加速了西班牙的衰落。那些黄金来了又去,就像手中握紧的沙子,不知不觉又漏掉了。

按照最简单的推理,金银的流入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产品,将会导致通货膨胀。的确,在16世纪,欧洲出现了持续的价格上涨,史称“价格革命”。14世纪黑死病爆发之后,欧洲的价格水平一直下跌,到1470年左右,开始出现价格上涨。15世纪80年代,英国和法国爆发了通货膨胀,15世纪90年代,通货膨胀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现身,到16世纪初,整个东欧都被通货膨胀传染了。

这是一场新的瘟疫,但是它和黑死病不一样,它持续了上百年的时间才退去。这是历史上最顽固的通货膨胀。初级产品和食品的价格上涨速度尤快。1480年到1650年,木材和谷物的价格涨了5-7倍,制造品价格只涨了3倍。在170多年的时间内,价格上涨了700%,如果折合成年率,每年价格的上涨速度只有1.2%,这看起来并不高,但工资的上涨速度只有物价上涨速度的一半。当时的财税制度又极其不合理,主要是由穷人交税,所以在通货膨胀时期,穷人的命运更惨。

当然,现实的粗脚往往穿不进理论的水晶鞋。如果这种货币主义的推论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金银流入欧洲是在16世纪20年代之后,但在15世纪7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价格上涨呢?为什么1620年之后金银流入已经减少,但整个17世纪,欧洲的价格还依然上涨呢?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和弥尔顿·弗里德曼合写《美国货币史》的施瓦茨也不得不承认,价格革命和货币主义的基本理论是“矛盾”的。

如果我们不奢望理论对历史进行宏大的重构,而只是把理论当做一个见微知著的显微镜,或许能够看得更清楚。

1525年,统治西班牙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和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为了争夺对意大利的统治权,在意大利东北部的帕维亚进行了一次决战。弗朗索瓦一世热爱艺术,风流倜傥,他曾经把意大利著名的雕塑家切利尼(Cellini)从罗马的监牢中救出来,还说过一句名言:“宫廷无美女,犹如一年无春天,犹如春天无玫瑰”。但他显然打仗不在行,结果自己当了查理五世的俘虏,被关在马德里的黑牢中,在牢笼中犹自写诗作曲。查理五世后来同意释放弗朗西斯,但要扣押他的两个幼子做人质。四年之后,法国才把两位皇子赎回,一共花了200万金币(gold crowns)。这么多黄金流入西班牙,看似西班牙成了赢家。但,西班牙的价格随之激增,而法国对西班牙的出口迅速增长。最终,这些赎金又回到了法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