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标志着重启改革的开端。《决定》列出的60项改革任务有不少值得期待的亮点,凸显新一届领导“实质性改革”的决心,兑现了习李上任后的改革诺言,也印证了中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这次三中全会前所说的“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将是空前的。”如今距三中全会已一个多月,重启改革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味道也逐渐显现。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

中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也警示,“我们经历了多少次三中全会,改革决定都是写得很好。但遗憾的是,每一次落实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折扣。”

中国改革,曾经失去十年。

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中国总理朱镕基大刀阔斧推行改革,国企破三铁、重整银行体系、推动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市场经济基本体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印证了“改革是最大的红利”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遗憾的是,这种良好的改革势头并未延续下去。过去十年,随着国企扭亏、中央政府财政收入改善、经济增速回稳,改革压力开始下降。与此同时,改革步入深水区,利益的诱惑导致改革丧失动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出现了停顿甚至倒退,口号式改革、忽悠式改革甚至“以改革之名行扩权之实”现象不断出现。

一边是政府权力不断扩张,挤压市场空间,李剑阁也曾指出“这几年政府强化监管,我个人觉得已经到了不能理解、不能容忍的程度。”另一边则是国企改革不进反退。过去的十年中,国企不仅未退出竞争性领域,反而在房地产等竞争性领域遍地开花。尽管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对企业及企业领导人不再确定行政级别”,但至今国企高管依然保留行政级别。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中组部2012年3月宣布将中国人寿保险集团、中国人民保险集团、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升为副部级单位,其组织关系及人事权已统一由保监会移至中组部。

还有在利益驱动下出现的法治倒退。重庆唱红打黑堪称破坏法治的高潮,地方政府公司化、权贵资本崛起,致使腐败出现全面失控态势,房叔、表叔此起彼伏,刘志军、刘铁男争奇斗艳。在徐明、丁书苗之流大快朵颐的时候,大量企业家开始为自我保护而移民海外。

回顾过去十年,失败的改革为数不少: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打破垄断、政企分开、政府从经济建设向公共服务转型等一系列关键任务,但几乎没有被执行;2005年促进非公经济发展36条无疾而终;2010年的新36条同样如此;2010年国资委要求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不了了之;2011部委三公经费公开,难言实质性突破;被寄语厚望的2012年温州金融改革,没有什么建树;2011-2012年的郭树清股市新政亦黯然收场……

那么,这次全面改革是否会例外地不打或者少打折扣?

任何改革的过程都是各种力量、利益的复杂博弈,能够实现多少实则取决于正能量与负能量的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