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的林君翰(John Lin)站在地处中国西南的偏远山区,双手各拿了一块砖。他解释道:自己右手拿的是当地出产的砖,每块4.5角(约7美分),砖面焦黄,切割粗糙的砖边沿容易破损;左手拿的则是相对洁净的四方形陶土砖,砖中间是三根硬币大小的空心管柱。这种粘土砖每块1.95元(约32美分),价格约是普通砖的4倍,但林认为这种砖一分价钱一分货。他设计的这种中空砖能让自己设计的新居成功做到冬暖夏凉——而且,地震若再次发生,全村房屋的抗震效果就会大大增强。

林君翰是设在香港大学(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KU)内的非赢利组织城村架构(Rural Urban Framework, RUF)的联合创始人,城村架构就中国农村的规划与科研项目与慈善团体及地方政府进行合作。中国经过几十年的经济飞速发展,走现代化发展之路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中国的建筑设计师都专注于城市发展,很少有人对农村地区日益涌现的窘困情况特别上心。然而,农村地区也已大变样。

相反,正是共产党把大量人口转移至城市的决心,对农村地区产生了显著影响。李克强总理(Li Keqiang)称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巨大引擎”,原因是政府正努力把经济发展模式从依赖投资与出口的拉动型模式转向内需型模式。

这是一场规模浩大的社会工程试验项目。30年前,大多数中国人是农民。截止2011年,一半国民居住于城镇中。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将会容纳近10亿人,约占总人口的70%,谈及农民的未来,它会引发各种深层次问题。

居住在城镇的大量农民工仍被牢牢地禁锢在农村。中国的户籍制度如同“国内护照”,农村户籍者即便长大后到城镇居住,也很难享受所在城市的各种社会福利以及在城镇拥有住房。

因此,农民工把打工所得寄回老家亲人,对方转而投资购买大户型住宅。户型越大,房价越便宜,就越可能产生偷工减料的情况,房子的美感也会随之大打折扣。城村架构的可持续设计方案在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对糟糕的盖房方法说不。我参观的现场位于四川省金台村(Jintai Village),西距上海约1200英里。四川是大地震多发省份。2008年,在成都西北约90英里(西距上海约1400英里)的汶川县(Wenchuan County)发生了大地震,共造成近9万人死亡,500万人无家可归。今年8月,邻省云南的鲁甸县(Ludian County)发生了里氏6.1级的地震,共造成600多人死亡,彻底摧毁2.25万家房屋。不久前,云南威远城区(Weiyuan)又发生了里氏约6.0级的地震,已造成至少1人死亡、324人受伤,超过10万人无家可归。

汶川大地震后,中国政府拨款8470亿人民币,全面重建震区,并对当地居民提供补助,以建造更为结实耐用的房屋。盖房风潮随之一窝蜂地铺开。据如今执教于香港中文大学(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的建筑设计师朱竞祥(Zhu Jingxiang)统计:房子于是都盖成了“千篇一律”的模样。他在震后设计与建造了预制板学校,尽管这些学校完全符合安全标准,但急于求成与仓促应付是这些新建房屋的共同特点——而且它们还有未审批就已开建的情况。

“虽说许多混凝土校舍在地震中遭到损毁,但重建时,混凝土材料仍是首选。”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