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本文为作者从战略研究角度所作“一带一路与中国外交转型”观察系列之一。
2014年中国外交的关键词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战略已经成为中国的对外大战略,中国政府未来8-10年将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推进这一战略。学界普遍的看法是:2013是规划年,2014是布局年,2015则是落实年。
2014年的布局工作可圈可点:政治与安全领域的亚信机制与双轨思路,经济领域的几个经济走廊(孟中印缅、中巴、中蒙俄)与升级版中国-东盟自贸区,基础设施领域若干海陆大通道,贸易领域的亚太自贸区倡议,金融领域若干实体的建立(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发展银行、丝路基金,以及规划中的上合组织银行),这些机制或构想,或由中国倡议建立,或由中国发力推进。诸多举措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国对外战略正从“韬光养晦”全面转向“有所作为”,“主动布局、周边开始、聚焦经济、兼顾其余”是行动原则。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中的重要性充分凸显,并且有可能超过大国外交。
但这一战略要获得成功,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以下三个可能是最重要的:第一,如何评估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性质:是遏制(或曰围堵)还是两面下注?第二,如何获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认可与配合?第三,中方如何尽可能规避经济与政治风险?
这些问题,固然是“一带一路”战略所需应对者,但所涉及的对外环境评估和发展策略调整,则是中国在崛起过程中需要常做的功课。“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意味着本届中国确定了成为综合性全球大国的路线图。
中国是否应该重估美国“亚太再平衡”的性质?
如果说这个地球上没有美国,中国崛起的目标大致已经实现。美国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主要目的是应对中国的崛起。而新一届中国政府规划“一带一路”战略的目标之一,就是化解“亚太再平衡”给中国带来的不利影响。
因此,对“亚太再平衡”战略目标的判断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的应对原则与实施手段。如果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是为了全面遏制(或曰围堵,英文为contain)中国,是冷战时期对苏遏制战略的21世纪版本,那么,对于这种敌对的战略,中国的选择只能是对抗性的:通过构建与扩大同盟、增加准同盟与友好国家等方式,逐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以便从周边开始,逐步排除、推开、推回美国的影响力。这是传统的崛起国应对模式。
但如果美国再平衡的目标不是遏制中国,而是要传递这样的信息:美国有能力与中国全面对抗,但那是最后手段,美国首先要做的是约束中国,促使中国尽可能以国际社会能接受的手段追求国家利益,实现和平崛起,总之,这是一种又接触又防范的两面下注战略。那么,中美的战略目标之间就有了大量的交集和合作空间,“又竞争又合作”将成为一种新常态。
许多人认为美国“围堵中国”是有原因的:美国在意识形态与政治制度上西化中国,安全上通过强化同盟与支持中国的争端对手来牵制中国,军事上封锁高精尖技术与武器流向中国,经济上诱导中国进一步推行市场经济,文化与教育上通过人员交流与人才培养对中国进行渗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