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亨们度过了一个艰难的2014。先是与他们有着千丝万缕微妙联系的香港政府在“占中”抗议活动中成为被批判的靶子,接着,12月,在一场轰动效应的审判后,香港最富有商人之一因腐败被判有罪。

2015年很可能像2014一样不平静:越来越多的银行界人士认为,香港大亨们可能会将注意力转向海外。

对郭炳联(Raymond Kwok)和郭炳江(Thomas Kwok)两兄弟以及其它三人的审判震动了香港。在这个城市,显赫权贵们很少出现在被告席上。郭炳联的所有四项罪名被判不成立。郭炳江有两项罪名不成立,但贿赂官员罪名成立,被判入狱五年。

此次审判发生在“占中”抗议结束仅几周后,是对香港大亨们地位的又一次打击。

抗议者们呼吁在香港实行普选,并对香港选举委员会表达不满。这个委员会由1200多人组成,负责推举香港特首候选人。这个大部分人持亲北京立场的群体,囊括了香港所有最富有商人。

香港大亨们的处境,让投资银行发现了一个机会——可以通过鼓励这些亚洲最富有商人购买海外资产,实现资产多元化。

很多交易撮合者已开始准备向大亨们推介并购交易的宣传资料。金融数据供应商也报告称,客户正要求他们提供关于一些富有家族及其持股的复杂数据。鉴于香港上市公司和私营公司的复杂网络,获得这些数据并非易事,更别提上市公司与那些可能已具备国际化意愿的家族理财室之间的界线正越来越模糊。

并购银行家们开始对香港大亨们感兴趣,显示出一些趋势上的变化。除李嘉诚之外(他的企业王国遍及全球),香港大亨们一般都更关注本土市场,不大愿意发起并购,对于一个如此富有的群体而言,这很不同寻常。不过正由于此,直到最近,向香港大亨们赚取并购费用的机会很少,使得投行家们一般不大理会这个领域。

在亚洲富豪榜前列,香港的亿万富翁数量与中国内地或印度一样多,甚至超过后两者。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以及郭氏兄弟都在亚洲富豪榜前20名之列。

“他们在香港和中国内地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因此进军其他地区不是他们的优先考虑,”一位并购银行家说。“但这一点可能在发生变化。”

交易撮合者们表示,少数最富有大亨家族已开始询问有关海外机会的问题,一些甚至已积极考虑海外资产,不过目前尚未达成任何交易。

香港大亨们对于全球其它地区的兴趣,的确标志着他们态度的显著变化。毕竟他们旗下上市公司的财富,绝大多数是基于对香港本地房地产市场、以及对这个城市很多日常服务——从公共交通、电信、收费公路到超市、港口以及电力供应——近乎完全的控制。

在这些大亨中,有两人控制着香港的两家发电厂,另一人则控制着香港天然气供应。香港的两大主要连锁超市及其两家主要制药公司分别由李嘉诚和香港怡和集团(Jardines)经营。怡和还与香港另一个家族经营着两家无处不在的连锁便利店。香港三大移动电信运营商都由大亨们的企业王国掌控,所有这些大亨还都在香港拥有巨大的房地产网络。

根据标准资本智商(S&P Capital IQ)的数据,郭氏兄弟的新鸿基地产(Sun Hung Kai Properties)尽管已投资中国内地房地产十多年,但在过去12个月中,其创造的31亿美元营运利润中,超过四分之三来自香港。除了房地产业务,新鸿基还在香港经营着电信企业和收费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