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时间,由于一边频繁抛售内地及相关资产,一边在海外进行大手笔投资收购,素有超人之称的李嘉诚不断遭遇外界对其“撤资”和“东退西进”的质疑。风口浪尖之上,李嘉诚罕有地接受内地南方报业的专访,将其近来的一系列动作解释为依然遵循其多年来“低买高卖”的商业策略,而非外界所定义的“撤离香港”。

李嘉诚出售旗下内地和香港的业务,自有一套商业运作的内在逻辑。譬如根据和黄的财报,集团在香港和中国内地的盈利能力,近两年均出现滑坡。及至2012年,其内地业务所贡献的营业额占比降至11%,税前利润更是降到了19%;在香港市场,港灯的回报率,也由当前的10%预期降低至7%左右。关于李嘉诚的投资策略,相信已经有很多篇专业的财经类文章做过深入的分析,在次不再累述。

诚然,李嘉诚本人的投资偏好,并不意味着整个香港市场的前景是一片黯淡。但他出色的商业嗅觉,选择“撤资”(或者更准确的说,选择一个更佳的投资地点),之后又高调地主动邀请媒体通过采访的形式“反击”社会的质疑,这些举动不得不让人从一个侧面加深对香港未来前景的担忧。

这里,李嘉诚的商业布局并不是唯一的一个指标。这一年香港社会的诸多发展,演变之快、影响之深,让很多人都不无担忧香港的未来。这层担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经济,二是政治。尤其是在政治层面上香港未来的政治图谱到底该如何描画,如何可以达成一个让中央政府和本土力量都接受的政治平衡,这一点似乎到目前为止都还难以看出方向。这一关键的节点/阻碍点如果不打通,或者在打通的过程中付出的代价远远超乎预期,则对香港未来的整体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还是先回到经济层面上看看香港所面临的危机。香港边缘化的问题,早已有由来,只是最近伴随着上海自贸区的建立,这一话题又再次被提出来。

香港从开埠之初就被港英政府定位为自由港,并锐意经营,除了采取低税制和自由贸易原则外,还培养出众多熟悉国际市场、精通国际贸易和金融业务的专业人士,再加上香港的天然深水港条件、地处东西方贸易交汇中心和背靠中国大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使香港长期以来一直发挥着一个重要的货易集散地功能,转口贸易占有举足轻重之地位。香港经济对贸易依赖程度之高亦为世界所少见。正因为香港是中国大陆通向世界的桥梁,也是全球进入中国内地这个大市场的跳板,两地的经济贸易联系源远流长。

但随着中国贸易、金融直接与世界接轨,中国内地市场直接向外资开放,香港传统意义上中国内地走向海外的中介对外平台功能在减弱,香港对中国内地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小。“桥梁”,已经不再是过去的那种“桥梁”了。

就整体经济水平而言,香港和内地沿海大城市的差距在缩短。譬如,经济增长速度不如上海和深圳,人均GDP差距趋于缩小,而近在咫尺的广东,2005年的GDP就已经实实在在超过了香港近三分之一。再放眼深圳、广州、珠海、湛江一带,那急剧兴建扩张的机场、港口、公路、铁道,都以比香港更廉宜的成本、快捷的施工、骄人的规模和更靠近人流货源的地理位置,展现出巨大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