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外交大出风头,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被欧洲视为“向中国叩头”,至今的屈辱感还在英国的媒体上荡漾,而拜登在北京最终也默认了引起美国强烈反应的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如果可以的话,还可以将夹在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在政局不稳的情况下访华视为中国影响力上升的一个标志,中国向乌克兰承诺提供核安全保护。
今年以来,中国外交风格正在转变,西方都在惊呼中国在维护本国核心利益时直截了当的强硬,他们在媒体上表达了对这种趋势的不安,欧洲抱怨对华政策四分五裂,美国人则焦虑找不到对付中国反击的办法。他们长期习惯了一个中庸甚至有些“忍辱负重”的中国。实际上,来自美国军事迫近的压力以及日、菲等国的领土冲突,是刺激中国转而趋硬的外部因素,世界没有必要因为一个受到挑衅的大国还手感到惊讶,狮子总有醒来的时候。
但中国新领导人不会将自己的国际名声与国内权威建立在紧张的对外政策上,外交风格的转变不是脱离现实的个人抉择,尽管与领袖的个性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此前的外交政策已经不合时宜。
在韬光养晦政策下,中国的外交不分敌友,以少惹事为前提,但是这种毫无原则的政策并不能带来尊重,在南海争端上就看得出来。当中国的力量已经壮大到可能挑战现存大国的程度,没有温度的外交会让人难以猜测真实意图,被视为一种不确定的威胁。因此,中国必须变得可预期才能赢得信任。
新的外交风格遂与此前掩藏自己态度相比更有原则,且爱憎分明,这意味着新领导人更加自信,并想通过展示力量得到公正的对待以及对本国核心利益的尊重。但这并不等于一种扩张性政策,而是由被动到主动,从防御到进取,从面子到里子,从中庸和重商,到“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的转变,也就是从“韬光养晦”转向“奋发有为”。用中国话讲,就是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以及“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等。对于那些习惯敲打中国的国家而言,这种风格尚在适应当中。
现在的挑战是,中国的官员们也需要适应,他们或许只是简单模仿最高领导人的风格而不是精神,将“奋发有为”理解为强硬,甚至缺乏外交礼仪的粗暴反应。也有理由担心中国官员会因为这种趋向强硬的外交转型而言行失控,在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后,中国的一些官员就曾在各种场合表现出幸灾乐祸并试图教训美国,这也是导致中美关系突然逆转的重要原因,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制定。
对友好的或不友好的国家采取不同的态度应该是一种理性的克制的反应,而不能简化为“脸色外交”或者“吵架外交”,这些是轻浮的表现,尽管可能暂时让对方屈服,但无法得到中国想要的尊重,更会阻碍中国的战略崛起。中国人应该学会如何使用自己的力量,“硬实力”只是基础,“软实力”才能赢得尊敬。
中国正处于崛起阶段,在这个时候外交风格的转变尤需小心谨慎,不能过于激进而引起国际社会的不安,尤其是由西方主导的国际舆论总是试图妖魔化中国的行动与意图。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