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和标语还没从中国的大街小巷清除干净,相当一部分人还在这口号余音袅袅的影响力下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时,“慢生活”这个字眼儿闯入了中国人的视野,并渐成风尚,直接用品质与品位标出了另一种人生坐标。

当然这部分人不是普罗大众,这部分人更多集中在精英阶层和成功人士当中。这些想慢的人在国内劈柴喂马、躬耕田园、攀岩滑翔不过瘾,干脆移到温哥华渔猎江湖、游历山水,更有境界的还跑到美国大学当起了太学生。

在休闲成为品味的代名词、慢生活成为成功人士标签的年代里,人前人后还说自己忙的,仿佛不是赶脚的快递哥,就是还没活明白的人。因为一段时间以来,太多的心灵鸡汤煲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生活应该慢下来,尤其那句“等等你的灵魂”让很多为生活奔波地失魂落魄的人更加四顾茫然:是该先照顾嘴巴,还是先去抚慰灵魂?他们甚至不解,这刚从山野奔到城市里来,腿上的泥还没来得及洗干净呢,城里人咋又跑到山里喂马种地了呢?

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大学读完,终于进入写字楼、挤进日益贬值的白领行列,即便常泡咖啡厅或某次旅行中客串了一把文艺青年,也依然不敢让自己的脚步真的就慢下来,只能对传说中的 “慢生活”抱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态度,然后继续投入早晚高峰拥挤的地铁公交洪流中,赶着趟儿地奔到公司打卡报到。挣到刚够房租、水电和用来还各种贷款的碎银子。在这个背包远行成为理想行为模式的年代,你不得不想,潇洒地走出之后,有一天是否还走得回来。

但在温哥华,却有着格外适宜的环境让这种“慢生活”的理论直接和这个城市的格调完美对接,让“慢生活”在这个处处弥散着慵懒、散淡和奢华气息的城市,演绎出各种低调的精彩时光和不事张扬的闲散人生。 因为这是一个冬天可以去滑雪、夏天潜水看大海的城市;这是一个游艇比公共汽车还多的城市;这是一个海洋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城市,除了满足你观鲸、逗熊、逮兔子、捉螃蟹的各种怡情之乐外,还可以提供各种惊险、刺激、有挑战性的丛林狩猎、极地探险等项目。在这个城市生活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们,不论英语基础如何,Hiking, Jogging, Skiing这些词儿肯定先学会。最最关键的是这里云集了世界各地的富豪,他们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包括精气神儿去拼着怎么慢慢地享受。

初到温哥华享受了两年所谓的慢生活,那时不得不慢,因为语言不好,找不到可以让自己去为之努力的工作。生活也没紧迫到一定要立刻去刷碗、扛活儿的程度。于是一边学着语言,一边游走在好山好水之间,在慢生活里结交了许多和自己一样不得不慢的人,以及根本就没想快并有着足够底气可以永远慢下去的人。当Hiking, Jogging, Skiing都尝试过,发现始终达不到“enjoy”的境界,充其量就是到此一游的经历式体验而已,或者说骨子里压根儿没有老外那种冒险和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狂热追求。当中式的早茶再吃不出什么新滋味、西式的下午茶也喝不出什么新体验时,生活出现了一种百无聊赖的真空。不是慢生活里的人都有足够的心智与修养去从事“以无为之事遣有涯之生”那样无为却又让内心满足的事情的。一群远离职场、远离社会纷繁、享受着金丝雀的荣宠还千啼百啭着哀怨的女人,她们的话题转来转去就是那点儿家长里短,儿女情长,以及某家老公绯闻的最新情节和进展,再高尚也不过就是买房子置地赔了赚了的心得体会和各种舶来信息的交流,其可信度不比小道消息更有价值。这样的慢生活需要的不仅是物质成本、时间成本,更多是心理成本。因为这种慢到无聊的生活足以把一个人对生活的所有憧憬与热情磨平耗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