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底中国两年来首次降息。近日中国央行又发布“387文”,将同业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虽未如市场期待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但此举实质上放松了存贷比,从而提升了银行的贷款能力。股市对央行举措反响热烈,11月降息后三周之内上证指数涨幅逾30%。而“387文”正式出台前,市场闻风而动,12月25日银行指数大涨4.65%,带动上证综指上涨超3%。

但是,投资者们也许很快就会失望:融资难并不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不能重振经济。

长江商学院金融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对2013家工业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第三季度,只有3%的企业将“融资”列为其下一季度(四季度)限制生产的关键因素。相比之下,更多企业(63%)担心的是“订单不足”。只有10%的企业在三季度有新增贷款,而88%的企业反映其无资金需求。这份调查的结果与央行三季度统计数据一致。三季度工业企业新增总量贷款较二季度下降1/3,央行报告指出,企业不愿增加贷款为重要原因。其银行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季贷款总体需求指数创2004年开始这项调查以来的最低点。

以上结果可能与很多人的直观感受不同。要理解这些数据,前提是认识到中国产业经济正处于收缩态势,投资活动以及贷款需求处于历史低点。目前企业投资水平之低,即便对于一个并不乐观的人来说,也是相当的惊人。三季度只有9%的企业认为目前是投资的好时机,而55%表示现在并不适合投资,其余企业持模棱两可的态度。与此相应,12%的企业在三季度进行了固定资产投资,较二季度16%进一步下降,而且只有7%企业的投资额超过了折旧。

数据还清楚地告诉我们,需求不足是工业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近半数企业反映三季度产能过剩。相比于海外市场,国内市场情况更加严峻:46%的企业反映在国内市场供大于求,而对于海外市场该数字为28%。中国政府在扩大内需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中国已经逐渐失去了低成本这一比较优势。三季度37%的企业反映人力成本上升。由于需求不足,企业普遍难以相应地提高产品价格,导致工业企业的利润空间被挤压。

所有这些都表明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提振经济于事无补。相反,它只会维持过剩的产能,避免了短期阵痛,而代价将是今后更大的痛苦。回顾过去,用信贷刺激经济不是新闻,而投资是过去十年里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习李政府显然已经意识到过去政策的失误,而继续采取相同的政策意味着,等经济最终着陆时,它将为前任政府的错误“背黑锅”。因此聪明的办法是与之前的政策划清界限。事实上,政府已经作出努力,不屈从于宽松货币的压力。一个明显的例证是2013年6月的“钱荒”,央行拒绝为扩张过快而缺钱的银行提供流动资金。

可是为什么这次又选择降息?最合理的解释是,政府握有大众看不到的信息,如银行坏债率等。这些信息让政府相信,如果不向银行系统注资,经济会出现严重的硬着陆。事实确实如此。房地产市场已经持续降温,如继续萎缩,许多开发商可能面临破产,与之相伴的是大量的银行坏债。长期依靠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也将受到打击,2008年金融危机后政府祭出“四万亿”刺激计划而造成的大量地方政府债务也会变成燃眉之急。更不用说长期挣扎于产能过剩之中的工业企业,它们不知道还能维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