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双手捂脸时,不知道已经有多少中国人在电视机前比他更早一步落下了激动的泪水。

前天深夜23时4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屏幕显示,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完成第一次互拍,五星红旗实现在地外天体上的第一次留影,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软着陆月球和月面巡视勘察能力的国家。此时,在央视的直播镜头中,探月工程总指挥马兴瑞宣布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专程前往现场熬夜观看的习近平和李克强站起身来,满面笑容地与参研参试人员一同鼓掌、握手祝贺——这一幕被新浪腾讯搜狐网易和凤凰网昨日同步置于首页头条位置整整一昼夜。

根据新华社电稿的定义,“嫦娥三号探测器于12月2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准确入轨。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面成功软着陆,科学探测任务陆续展开。嫦娥三号任务的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航天器首次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全面胜利,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继周日将嫦娥三号探测器软着陆成功后传回的月球表面照置于头版后,昨天中国各地日报再度做出集体选择,将月球车作为唯一主角,满眼皆是《嫦娥玉兔互拍成功》、《五星红旗首次闪耀月球》的头版头条。广州日报高喊“我在月球上拍到了你,五星红旗!”,华西都市报自豪宣告“月球烙下中国红”,华商报遥望星空“看,月亮上有五星红旗”,大河报和天府早报心有灵犀,都借用了凤凰传奇的流行歌词:“我在仰望,月亮之上,‘嫦娥’和‘玉兔’互相照相……”

连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也压抑不住兴奋,用大红标题刻下了“中国印,中国红,中国范”。

当然,人民日报得有一副老成持重的样子,用头版头条循规蹈矩地刊发新华社电稿《习近平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两器互拍成像》,并辅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的贺电》以及《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嫦娥三号成功探月》。

而在这些例行言论之外,最高喉舌还另有一段自问自答,即《“嫦娥探月有什么用?”》:“‘登月同我们有什么关系?’在几乎所有电视、网络直播的现场互动中,问得最多的,还是这个老问题。无论是出于个人的好奇,还是体现对公共财政支出的监督,人们都有资格有此一问。毕竟,对于社保、医保标准都还不高的普通中国人来讲,探月工程的投入绝不是一个小数目。”

这篇在昨天获得多家门户及市场化媒体微博账号着重展示的人民时评,是要借嫦娥三号成功探月的喜庆时机向那些不肯鼓掌的中国人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开发利用月球矿产、能源资源,开发超高真空、弱重力、无磁场的特殊环境,建设更遥远空间探测的前哨站与中转站……这些都是探月工程的目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互联网据说就是阿波罗登月的副产品……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道管理学考题:在重要而紧急、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紧急也不重要的四类事情中,应该优先处理哪一类?人们通常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重要而紧急的事,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恰恰是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需要最为认真地对待。因为它的名字叫战略布局。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863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都属于事关长远的战略计划。它们的意义,尽管最终会关涉未来的日常生活,却很难用柴米油盐酱醋茶来形容。也因为它们常常需要耗时数年乃至十数年才能见到成效,任何短视的考量,都可能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